增支规定,如对科技、教育、农业、扶贫、卫生、计生等方面的投入都确定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些工程项目、增加工资等均规定县乡财政配套一定资金比例,仅年和年中心出台增资政策,××年该县县乡财政需配套资金近万元,给县乡财政支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 (七)县乡财政包袱沉重,加剧了财政困难。截止年底该县县乡政府债务总额达万元,其兄苯诱駒万元,主要是世行贷款项目借款万元,农金会及城信社清理举债再贷款万元,国债转贷资金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万元。每年县财政都要拿出一定数额资金用于归还债务,导致财政资金调度困难,县乡财政运转日趋艰难。
二、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县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培植和壮大财源。从县乡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形成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一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对于农业大县,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富民强县,才能更好地促进财源建设。各级财政应加强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把水利建设作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因地制宜发展依托城市的城郊农业、依托交通的国(省)道农业、依托优势的基地农业。二是科学引导,推进现有企业重组改制,支持骨干财源。要着力抓好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积极组织引导,推进企业重组,促进企业成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引导农民进城创业、就业,从事非农产业,积极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让千家万户都成为纳税人。四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培植新型财源。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旅游、房地产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业,克服对县级地方整体经济增长“瓶颈”制约,改善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以当时既定的政府职能划分为前提的,这个体制已经实施了年,这期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建立和完善之中。现在应适应政府职能的调整(“缺位”的补进,“越位”的退出)和上下级政府职能交叉情况的解决,调整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大力推进省以下财政治理体制改革,针对市、县、乡三级治理级次较多的实际情况,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发展定位,减少不必要的治理环节,提高体制运行的整体效率。市级财政应突出中心城市特色,逐步建成城市财政,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于中心城市发展上,收入主要来自于城市经济和城市经营,支出主要为城市提供公共产品;通过放权让利,对县乡的财政补助保持相对稳定,并按一定比例逐年递增,壮大其财权财力,切实把县级财政建成实力财政;积极推进“乡财县管”改革试点,有条件的可逐步取消乡镇财政。
(三)完善转移支付办法,构建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清理省对下的一般性专款,将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专项资金逐步纳入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范围,提高专项拨款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效益性。实事求是地确定、降低欠发达地区专项工程的配套资金比例。建立健全省、市、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转移支付激励机制,拿出部分转移支付资金,将其分配与经济增长质量、收入增幅及结构、保工资程度、重点支出增长比例等挂钩,变“输血”为“造血”,调动各级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四)健全地方税制。现行地方税收体系还不完善,地方税收治理权限多集中于中心,难以适应各地复杂的经济情况和千差万别的税源现状,难以保障县乡政府都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