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09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我县认真贯彻全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60条优惠政策,促进了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旅游餐饮、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社区服务和房地产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全县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43亿元,同比增长14.1%。全县开工项目125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361万元,同比增长30%,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28亿元的50.13%。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4019万元,同比增长4.4倍;其它投资完成44109万元,同比减少40%;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394万元,与上年持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843万元,同比增长1.3倍。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58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批零贸易达到10926万元,同比增长7.3%;饮食业达到3815万元, 同比增长5.9%;零售业达到24376万元,同比增长23.8%;2009年上半年,全县注册登记的第三产业经营户有4567户,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
消费结构呈现积极变化。以住房、汽车、旅游等为代表新一轮消费热点的逐步形成。运输业和邮电业大幅增长,货物运输周转量达到449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0%;旅客运输周转量达到4664万人/公里,增长23%。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性服务偏多,生产性服务偏少。
生活性服务项目偏多,诸如餐饮、住宿、城市交通等项目;为工、为农服务的项目不足。商贸流通以日用消费品经营为主,近年来农副产品经营发展较快,而为其它生产加工企业提供材料及设备供应的业户很少。
(二)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亟待提高。
由于管理、经营等诸多因素制约,市场的集聚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如拥有469个营业门点的鸿鼎市场,门点经营数仅210个,近一半的经营门点用于仓储或闲置,加之收购旺季经营大户进入农村收购,使鸿鼎市场的集聚效应未能充分的发挥。
(三)三产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我县在农副产品、煤炭、货运信息行业中相继组建了协会组织,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经营行为,提升了竞争能力,但其它行业如住宿服务、客运、邮电通信等仍停留在“单打独战”、自我发展的阶段,建立分行业的协会组织,降低行业经营风险,提高行业整体实力势在必行。
(四)传统经营业务过多,新兴经营业态不足。
全县现有大中型日用品商场9家,除京原、全正客隆超市开展连锁配送经营业务外,其它商家仍实行传统的“坐柜等客”的经营模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贸流通业经营能力内耗增加,竞争能力不足,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以个体经营为主的众多流通户,仅赁“一买一卖”的经营模式维持发展,在经营理念,营销手段上缺乏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上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期货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已成为现代流通的重要形式,而我县在这方面还未曾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