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不健全,服务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一)稳定和完善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政策力度,切实做到已经实行的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把农民增收当作全面建设新型农村的中心任务。
(三)、建立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一是建立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市场监管,避免伪劣农资、价格飞涨伤农,抵消农民收入;二是建立农业生产风险补贴机制。可以由政府组织设立专门机构,或是由国家保险部门承办,广泛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通过政府风险补贴化解农业风险,引导农民加入农业保险,化解风险;三是金融机构要加大支农力度,提高农户小额贷款数量,进一步完善文明信用农户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的局面。
(四)强化科技推广,加大培训力度。一是要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搞好良种基地建设。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信息咨询、病虫害预报、疫病防治等服务工作。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应当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导性培训。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等多形式、多途径对广大农民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求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培训,增强其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是职业技术培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展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尤其要充分利用汝城县现有企业以及沿海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鼓励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联系,实行定向培训,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衔接机制。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与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
(五)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地理、气候、种养传统等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通过提升农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其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落实对“龙头”的扶持政策,引导他们做大做强做优。二是要完善“龙头”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密切的经济协作关系,带动本地农产品基地建设。三是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着力探索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发展农产品中介组织,在农户、企业与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汝城县当前尤其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功能全、辐射面广、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形成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六)激活后劲,实现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畜牧业是上联种植业、下接食品加工业的中轴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汝城县除大力发展果业外,要把发展生猪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重点扶持专业村、专业户,带动全县养殖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