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从不在乎学习、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开始,渐渐在思想上发生蜕变,政治上变得是非不分,经不住诱惑,滥用权力,私欲膨胀,有的人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忙于开源疏于节流。所谓“会花钱就会赚钱”,有的把企业当成了自己
的“钱袋子”,明目张胆的用钱;有的打着为职工谋福利的旗号,巧立名目的花钱,根本不注重节约,对企业的资金和职工的血汗毫不珍惜。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利用相互支持的名义,多经企业之间相互宴请、相互发钱、相互慰问,有的还经常性宴请主业治理部门,或赠予感谢费、支持费等;今年来,供电多经企业的确在加快发展和开拓市场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注重开源的同时,忽视了节流,滋长了奢侈浪费之风,助长了大吃大喝之风;二是利用关心职工的名义,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乱发和滥发奖金、补贴、加班费、通讯费、过节费等,从中渔利、假公济私;三是利用开拓市场的名义,组织不必要的考察活动,借机用公款旅游、购物和娱乐,还有的用公款更换高档手机、电脑和高档办公用品等归个人使用,还有的多经企业领导与社会上的“承包商”、“供货商”、“经销商”交往过密,在工程结算、采购付款时还主动为他们打通关节、扫清障碍,然后从中收受回扣,中饱私囊。4、忙于创效疏于监管。有些多经企业忙于创效,却疏于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全方位监督和治理,其主要表现有:一是监督机构未设无人监督。由于过多地强调人员的精简,有些多经企业内部未设监督机构,上级的监督又鞭长莫及,即使顾及也是治表不治里,难已渗透和全方位覆盖,造成对多经企业监督落空。二是规章制度不全无据监督。由于供电多经企业基本上还是沿用主业的一些制度和治理模式,一方面监督的标准和要求不到位,另一方面监督的手段和方式不到位,造成一提到监督就是没有监督依据,无据监督;三是少数干部专权弱化监督。有些多经企业领导干部把权抓得很紧,大权独揽、什么都过问、什么都干预,表面上很敬业、勤勉,实际上是在铺自己的路、织自己的网、练自己的摊,对同级的监督和提醒也不当回事,致使同级监督弱化;四是民主意识不强无力监督。有些多经企业不注重发挥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不重视厂务公开、民主测评等工作,致使企业在“三重一大”问题、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和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不透明、不公开,使民主监督软弱而无力。
5、忙于用人疏于育人。目前,多经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确实需要有能人来支撑发展,因而有的多经企业在用人时,只重用人而疏于育人,而印验了“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脚”的一句老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疏于用人前的考察。有的多经企业在用人前不注重民主推荐和组织培养、考察等程序,结果让“问题”走上重要岗位;此外,有的多经企业对新提拔的重要岗位人员非常放手,不进行必要的廉政谈话、提醒教育,时间一长使原本素质较好的同志,放松了学习和改造,是非观念模糊,对错标准失衡,有的从一个好人变成一个腐败分子。二是疏于用人后的治理。有的多经企业对重要岗位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治理,如对“八小时以外”党员干部的治理,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少数人在“八小时外”自由放任,没有任何约束,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收,什么都敢拿,造成一部分人马失前蹄,有的还以身试法。三是疏于在任用中的考核。有些多经企业在考核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对重要岗位人员或自己认为“信得过”的人过于“溺爱”,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都认为是“小节”,不需要小题大做,常以“下不为例”来解决,使一些应纠正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力的纠正,应处理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客观上降低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