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我市社会公开电话资源的思考
因打造阳光政府、规范政府、便民政府之需,近几年各类社会公开电话应运而生。这些公开电话的设立,进一步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在传递群众呼声和要求,及时为民排忧解难,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社会公开电话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看,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整合和优化。
一、我市社会公开电话现状与存在问题
据统计,我市目前设立各类公开电话近40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是综合类:主要以63312345市长公开电话为主,还有63396666机关效能投诉电话。
二是报警类:有110报警电话、119火警电话、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0急救电话、63323119森林防火电话等。
三是举报投诉类:有12315消费者举报投诉电话、12358物价投诉电话、96520运管投诉电话、96177烟草举报投诉电话、12365技术监督产品质量举报电话、63001900文化市场举报电话、63318301环境保护举报电话、63321110国土举报电话、63330456旅游投诉电话、96323农业执法电话、96196国税举报电话、96311药品监督举报电话、63322554计划生育举报电话等。
四是服务类:有114电话号码查询、96112气象查询电话、95598电力服务电话、12348法律服务热线、63362110农业技术服务热线、63331111城建服务热线、63324135自来水抢修电话、63322312煤气抢修电话、63323878有线电视维修电话等。
综观所有开通的社会公开电话,虽然相对独立,却又互相联系。每个公开电话受理电话数量有多有少,工作范围有大有小,但其工作的目的和宗旨是一致的,即接受社会监督、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勿庸置疑,它们在各自的岗位与领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工作实践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开电话名目多、号码杂。除个别非凡号码外,多数不易记,市民难以区分专业电话功能;二是许多公开电话由于多种原因处于闲置状态,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公开电话多以个体存在,涉及范围广,缺少系统治理,对部分紧急或重要来电,缺乏必要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以致贻误时机、恶化事态;四是公开电话个体之间缺乏联系,未形成合力、高效、快速的服务功能以及完善的联动机制,存在多头办理和重复交办,造成职能部门不必要的负担。
二、整合社会公开电话资源的必要性
首先,整合社会公开电话资源,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社会公开电话分属不同部门,占据着一定的资源,除个别应急常用电话以外,大多数公开电话处于半睡眠状态,一年也受理不了几个电话,造成资源闲置,达不到设立的初衷。整合社会公开电话,理顺机制,能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发挥最大功效,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其次,整合社会公开电话资源,有利于及时办理来电,有效保护市民利益。由于各类专业电话大多分设于各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举报电话难免要触及部门行业本身利益,为保护自身利益,对投诉电置之不理,结果导致部分市民电话石沉大海、永无音讯。整合后,通过部门行业外介质接受市民投诉与举报,及时办理市民反映的各类问题,避免部门利益保护,能有效维护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
再次,整合社会公开电话资源,有利于提高部门办事效率,提升政府形象。由于机制理顺,公开电话职责进一步明确细化,各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