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真相的群众同情与支持,百般反抗,阻挠执法人员的执法,甚至出现暴力抗法。执法人员碰到以上情况下,怕遭到打击执行,以致产生胆怯心理。
(三)信息不对称及缺乏危机应急治理制度
执法部门缺乏与公众、媒体的信息交流,致使公众只能从非主流渠道获取片面信息,易造成公众对客观事件的主观性误解。如:一些媒体上总是看到城管打人的报道,而没有城管人员挨打的报道,这是一个舆论的倾向性问题。公众缺乏对执法的了解,客观上造成了执法环境的恶化,问题不在于公众未能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而听信了执法对象的片面之词,而在于执法问题自身,在于执法部门没有运用各方面的信息、媒体与公众增进交流,未能主动创造机会去让公众了解执法工作,了解事件的真相。
执法部门在对待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上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致使危机产生后任其自由发展,从而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了执法部门的形象和执法环境。
(四)人治观念根深蒂固,法制观念不能深入人心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律传统“很少”,观念转变滞后,法治意识淡薄。受我国几千年残留下来的封建思想影响,人治观念没有得到根除,思想观念陈
三、解决对策及发展方向
(一)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倡导文明执法
城市治理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依法行政,树立法大于权、法高于行政的观念,就能对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起着示范、导向和转化作用。录用城市治理行政执行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让那些素质好、懂法律和专业技术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中,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去,形成“强者上、平着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于此同时,倡导文明执法,推行“人性化”执法“亲民型”治理的执法模式。“人性化”执法,就是坚持以认为本,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建议,充分尊重其人格,切实维护其权利,给予其人文关怀,促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城市治理。“亲民型”治理,就是以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为工作方法。在争取大多数群众支持和认同的基础上,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
(二)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治理,走法制化道路
追求城市治理的法治化,是城市治理的方向,它要求治理主体依照法律治理城市的各项公共事务,同时也包括对治理主体的法律约束,城市治理的法治化,需要在严格执法和依法行政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执法不严、治理力度不够,出现一些治理不规范的行为;另一方面,执法主体和执法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纠正这些偏差,就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强化执法力度、规范治理,做到管有依据、罚有力度、惩有程序。
(三)认清现状,理顺体制,完善监督机制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相应的城市治理标准,避免法律实施过程中的超范围执法。以法制为基础,理顺城市的治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治理系统。实行建管并重,强化城市治理,充分熟悉搞好城市建设治理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稳定,把城市治理摆上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执法队伍内外的监督机制,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更加文明、合法,使得人民群众取得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
(四)加强行政执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