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审计实践来看,有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报告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因而制约了审计成果效用的最大化。
(一)审计评价报告存在的问题
1、思想存在“误区”,撰写不够认真。有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仅仅是为离任领导“画像”或单纯为上级组织提供“数据”,甚至认为离任审计是走过场,因而把撰写审计报告当做应付差事。
2、报告内容“套话”多,无分量。在肯定成绩时照搬单位的工作总结或个人的述职报告,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或被审计人的陈述不做去伪存真的甄别;揭示问题时仅列示审计底稿所反映的问题,而对存在的问题挖掘不深、分析不透;审计评价泛泛而谈,特别是其中改进工作的建议苍白无力,缺乏有价值、有力度、可以操作的“硬东西”。
3、报告撰写水平低。报告反映的内容不能紧扣经济责任的主题,甚至超出了经济责任审计所应该反映的内容;报告结构层次混乱或专业性用语太多,导致使用者读不懂、看不明白或文字表述不当,词不达意而引起歧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损害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形象,削弱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方法
1、实事求是是审计评价报告的生命线。审计评价报告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实事求是。审计报告应当围绕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全面反映审计结果,无论是肯定成绩或是揭露问题,都应以审计查证的客观事实为依据;无论是形成审计结论或是提出审计建议都必须以充分的证据为依据,并据此综合分析判断经济责任人的业绩或存在的问题。审计报告反映的事实必须反复核实、验证,成绩不能否认,过错不能迁就,使审计评价报告经受住各方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客观公正是审计报告的核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是出具审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对被审人任期的权力行使和任期经济责任的承担情况所做的分析和评价,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审计人员不能按照上级的授意,更不能揣摩领导的思想、意图组织材料和进行审计评价,必须做出不受干扰的判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审计评价不应带有审计人员任何感情色彩,要不因离任者的升迁而曲意褒扬,也不因离任者下台而有意贬低。
3、按权责对应原则,正确确定审计报告的内容范畴。李金华审计长2002年9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应关注企业有无重大的违法犯罪问题,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即有无做假账问题,以及资产质量问题、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等深层次的问题,不要拘泥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可见,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与其经济责任相关联的经济事项、行使权力的行为和结果,是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范畴,而与之不相关或不是任期内的,审计报告则不应予以反映和评价,即使有些虽与之相关联,但不影响对经济责任人做公允的、客观的评价的非重要事项,在审计报告中也可以不予反映和评价。
一般来说,审计报告反映和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综合经营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和诚实报告评价四个方面:(1)内部控制评价。一是内部控制环境;二是会计系统;三是控制程序。重点关注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决策控制是否调动了执行层和员工的积极性以保证决策的顺利贯彻,以及重大经济决策失误造成的危害。(2)综合经营评价。一是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