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加强财源建设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县财政压力与日俱增,如何增加财政收入,如何加强经济发展,是我县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了进一步理清财源建设工作思路,近期我们对全县财源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近年来的财源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保证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由20*年3130万元增长到20*年5500万元,增收2370万元,增长75.72%;财政支出由20*年23048万元增长到20*年45613万元。
财源分布情况。
20*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500万元(其中:税收收入4535万元,非税收入965万元)。税收收入按税种划分:增值税1409万元,占税收收入的31.07%;城市维护建设税2102万元,占税收收入的46.35%;营业税524万元,占税收收入的0.12%;企业所得税136万元,占税收收入的0.03%。税收收入按产业分布:煤炭产业30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70 %以上;苹果产业3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8%;个体私有企业2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6%。由此可以看出,煤炭产业对我县财政贡献最大,其他产业目前尚未发挥财源支柱作用,财政收入在产业分布上较不均衡。
二、我县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县的财政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收支矛盾非常突出,资金调度比较困难,制约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造成财政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源总量不足。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年,全省是16.12%,而我县仅为2.41%,这一差距充分反映了我县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然很低。从我县级财政自给率上看,20*年本级财政收入55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5613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2.*%,保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和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这些都说明我县财源总量严重不足。
(二)骨干财源乏力,财政增收后劲不足。在农业上,我县苹果产业居主导地位,20*年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近52万亩,产量50余万吨,县内现有的苹果深加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力弱,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加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对财政贡献低。在工业上,税源结构单一,煤炭行业提供的税费占到地方财政收入70%以上,受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整顿影响,税源增收风险大。新的骨干财源尚未形成,尤其是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纳税大户和产业项目,导致财源无支柱,纳税无骨干,财源建设任重道远。
(三)财源增长亮点不多,产业特色不突出。县内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脆弱,农产品自给率高、商品率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产品转化附加值小,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财源“气候”。县内的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效益下滑,科技含量低,为财政贡献小,未形成财源结构支撑收入。第三产业刚起步,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十分有限,由于缺乏投资,仓颉庙、林皋湖、方山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