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集聚,汇集资金
加快城镇化发展必须与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以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相互联动,相互促进。
首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据有关资料称,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与城市化水平是一致的,而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看,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越高,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第三产业,是依附于一定规模的城市而生存、发展的。从我们*县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要抓住这次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大好时机,以柯桥县域中心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动企业、个人投资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旅游休闲、文化传媒、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业等四大行业。其次要加快工业的发展。工业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城镇化的过程同样是工业布局形成、企业规模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没有工业的规模优势,没有城镇的聚集功能,就没有城镇化的实现。再次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财政发挥职能,引导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另外,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还要把中心城镇建设与建立特色工业园区相配套,努力用产业经济特色塑造城镇特色,使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
(三)面向市场,筹集资金
城镇化建设是相对无限度、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仅靠财政资金安排是难以全方位开展的,需要多渠道筹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摆脱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的习惯心理,彻底改变市政公用设施是福利型事业的陈旧观念,确立起“经营城镇”“让使用者付费”的新理念。必须提倡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之事业,聚各方之力推进城镇化,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
一是利用财政信贷调控。财政要增加县级转移支付对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赋予城镇一级政府较完善的财政权限,增强乡镇财政投入积极性。鼓励金融部门加强对城镇建设的中短期信贷支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财政还可以加强对社会闲散资金的调控,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私营业主介入社会公共产品领域,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发行债券和实行股分制形式,开设股权交易来吸收社会、个人资金,调控部分社会财力。对有收益的项目要成立投资性公司,政府安排部分项目启动资金,更多的资金由公司来动作,以减轻财政压力。
二是放开放活城镇公用设施和经营市场。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将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如可以依法对非农建设用地实行有偿、有期使用,通过有计划地投入部分城镇土地,采用出让、拍卖土地使用权等方式,提高土地资源效益,形成“以城建城、以地养城、滚动开发”的城镇建设良性循环。还可以实行城镇土地的有偿开发和基础设施的有偿使用,对城镇建设中的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和混合性项目灵活采取招标拍卖、经营权转让、冠名权有偿使用、股份合作直接投入、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和配套联建等多种形式,大胆探索投融资体制,逐步把城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放开搞活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
三是利用市场机制多方吸引资金。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