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鲜明的实践特色。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危难面前,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各省份对口支援,社会各界自发动员,各项爱心捐助活动有序进行……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再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一句“我们都是玉树人”,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支援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长期形成的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再次得到了集中弘扬。当灾难发生时,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人民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危,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白衣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更是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成为抗震救灾的突击队和主力军。中华儿女展现的英勇奋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总在最关键时刻、最需要的地方闪耀。
科学理性,开放透明。运用现代手段,统筹协调、临危不乱,显示出良好的法治与科学精神。在救灾中,启动了一级救灾应急机制,国家力量按预案投送,一切行动按《防震减灾法》和《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进行。抗震救灾充分运用了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为赢得救人时间、提高救灾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抗震前线展开,一批批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一批批国际爱心捐款源源不断送抵灾区。同时,党和政府开诚布公,信息公开透明,确立了国民之间互相信任、理解与尊重。震情实时更新的“全国直播”,随着电波和网络迅速传播,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沉着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
在这场斗争中,中华民族又经受住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是一本博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科书,也是党和国家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震救灾精神的深邃实质――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实现新时期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内在魅力
抗震救灾精神多方面内涵聚拢起来,其深邃的实质在于鲜明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两种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的内在魅力。
抗震救灾精神――凸显了民族精神的延伸与升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与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及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淀为中华民族之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反映;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这次抗震救灾,大大强化和提升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和最精彩的阐释。凭着这种精神,多难兴邦才能成为现实。
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五千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始终坚守着、积存着、传承着一种百折不挠、奋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