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战胜地震灾害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也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战胜地震灾害。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形成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抗震救灾的处处感人细节中释放出来。抗震救灾,全社会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给灾区群众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地震地区以切实有力的帮助,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应对地震灾害带来的挑战,这就是任何灾害都吓不倒的民族自强精神。
温家宝总理说:“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青海特大地震灾区的人民正在从废墟上站起来,着手进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对灾区人民来说,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中最宝贵的是时间。地震灾害我们不能避免,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把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很多受灾群众灾后重建、生产自救,在自己的农田里抢收抢种,以确保大灾之年增产增收;很多群众不等不靠、抗灾自救、恢复家园;德阳、绵阳等很多灾区大企业也陆续恢复生产。江油市大康镇星火村由党员和青年组成志愿服务队,救人救灾,帮助困难户恢复生产。这是灾区人民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诠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的追求,对重建家园自信。
抗震救灾,激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救人救灾中,民族团结得到检验,民族情谊充分彰显,民族力量强大凝聚,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得到更大提升。在这场大灾难面前,56个民族亲如兄弟,心与心相连,肩与肩相并,凝聚起了压不倒、摧不垮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展示了血脉相连的民族深情。
(六)不畏艰险精神
在玉树震救灾中,全国军民勇敢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情、困难的挑战,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积极有效应对,持之以恒攻坚,不达目标、决不退缩,体现了“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的精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修路抢险,奋力抗灾,展现了顽强拼博的精神。自然界的大灾大难,是对一个民族意志和品格的锤炼。我们只有咬紧牙关、鼓足勇气,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才能共同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基层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官兵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用坚硬的臂膀为受灾群众顶起一片天;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及时准确、全面生动地报道了抗震救灾情况,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你们的身影。他们深入一线灾区,及时准确,全面生动地报道了抗震救灾情况,让广大观众和众多的读者真实地了解了灾区实际情况,对指导我国抗震救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让世界了解了灾区真实情况;玉树县**,将失去4名亲人的巨大悲痛转化为抗震救灾的积极行动,及时果断组织全村**名幸存者从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孤岛”安全转移,并冒死在**搭建渡河溜索,使近3000人脱离了险境;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的一位残疾女孩张春玲,不顾自己重度伤残之躯三次冒死返身救同学,等等。抗震救灾中,无数英雄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财富。
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精神品格。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视灾情如命令,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地战斗在第一线,冲锋在最前面;灾后他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互帮互助、苦干实干,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带领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