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前往平武灾区抗震救灾,冒死冲破13道险关将“救命粮”送到灾民手中。我们看到,担负对口支援任务的21个省区市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地震灾区工作。全国一盘棋,“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处处是有力、有序、有效进行抗震救灾。
抗震救灾中表现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协作精神。玉树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各地区、部门的相互配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灾区人民温暖、令世界人民赞叹。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用勇气、用力量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四)无私奉献精神
“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合”思想,一种顾全大局的整体主义思想。这种“和合”思想、顾全大局的整体主义思想,既是对本民族的,也是对全人类的。当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当全人类面对共同的敌人时,民族奉献精神更显得无比高尚、弥足珍贵。中华民族在自身的文明发展史中,坚持正义、爱好和平,无私奉献精神,努力自觉地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坚持正义的人们的充分肯定。
抗震救灾彰显了中国人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价值观。抗震救灾是中国人的爱心“井喷”,是中国人的奉献“爆发”。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父母张开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倒塌之际,他用自己的身躯挡住死神,夺回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用救助更多的人来告慰失去的10位亲人。11岁女孩康洁,从六楼跳下逃生后,又带伤转身跑进教学楼里,救出好几名教师;初三学生马健一边喊着“坚持,坚持!”一边疯了似地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4个小时刨出同学向孝廉;在灾情最紧张的时刻,15名空降兵在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且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冒险从4999米高空伞降到重灾区茂县,创造了世界空降兵史上的奇迹;79岁的骨科专家卢世璧院士每天奋战十六七个小时,为的是抢救更多的生命。像这样感人的人和事数也数不清,他们都是在用生命、用无私的奉献谱写人生的辉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魂。
抗震救灾是全心全意、无私奉献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灾难临头,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抗灾之急如火如荼,每个人都责无旁贷。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村,不分民族,不分老幼,不分单位与个人,为受灾同胞捐一份钱物,为灾区家园重建尽一份心力称为社会的主流和人们的自觉行动。为抗震救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声出声,有血出血,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爱心和力量。9位至亲遇难仍坚守一线的女书记;旅游中多位亲属不幸死亡却留在灾区充当志愿者的年轻医生;身体断成三截仍呈保护学生状的女教师;一小一老绝症患者将自己的救命钱捐献给灾区人民。正是奉献精神促使许许多多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他人撑起了生命的空间。谭千秋、何智霞、瞿万容……那一刻,他们的生死抉择让人动容。
(五)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来自强不息、愈挫弥坚。面对青海省玉树7.2级大地震,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都以顽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精神,努力抢救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努力使灾区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胡锦涛总书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更是鼓舞灾区人民群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