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于此,从学校的角度探索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对策,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如下建议,可以说颇具使用价值。
第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无信不立”的信用道德观念。
首先,以课为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结合课教育改革,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
其次,丰富校园诚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可将诚信教育的深刻性寓于各项活动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之中,潜移默化地将诚信观念融入到学生内心深处。如定期召开诚信评议会、讨论会,举办诚信专题讲座,进行无人监考活动,开展诚信征文或演讲赛、“个人求职不掺水”签名、“远离作弊”考风考纪教育“、诚信校园”文化节等活动。通过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诚信。
最后,建立诚信教育网站。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在校园内部建立诚信教育网站,让学生通过无记名对不诚信行为进行举报。
第二,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教化的教育层次上,还应当在实施教育的动态过程中,适时把握学生的诚信状态,内容应包括:大学生本人承诺书、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
第三,建立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体系。基于诚信档案,对学生诚信状况按级别科学分类,定出可操作的量化考核标准,建立诚信测评体系。
第四,完善的诚信监督和惩罚机制。高校的纪检部门建立科学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每年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诚信品德的评价状况,收集师生反映的情况汇报。
总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需要全民参与。全社会要形成统一的道德风尚,柔性的道德要与刚性的法律,维护公共道德秩序,约束非诚信的行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良性教育循环的格局。
三、加强高校与民企沟通与协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胡成中在3月5日提出,希望政府加强高校与民企沟通与协作,从而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也是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有关部门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在春节之后普遍遇到招工难问题。据初步统计,地区节后用工缺口约200—300万,地区用工缺口达80万。加强高校与民企的沟通与协作,统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与民营企业“招工难”问题,对于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建议道,建立高校与民企的信息对接机制。
一要加强舆论引导,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引导他们到民企就业。要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民企的发展成就、企业文化、用人标准和福利待遇等,增强民营企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二要建立专门的高校与民企网络沟通平台。我国现有招聘网多为综合性网站,专门为民营企业招聘大学生而设的网站很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