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述职述廉 >> 正文
镇人大主席个人任职汇报

18件,建议32条,代表满意率达100%。二是闭会期间。通过开展视察、调研、检查等形式,多方位了解社情民意。主席团在每年年初的工作计划中,严格按照区人大要求,结合镇实际,围绕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拆迁安置、教育文卫、计划生育、医疗就业等民计民生的重大事项开展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视察、调研和督查活动。做到每次活动前有任务交待,活动中有记录整理,活动后有结果反馈。在坚持好区人大每双月20日开展活动外,我们还根据工作需要与实际情况不定期地开展活动,三年来共开展各种活动达36次。通过开展活动,发挥代表作用,年搬迁了奶牛养殖基地,有效地保护了董铺水库水资源。2006年解决了二环路下水排水不畅的问题,使群众不在被水淹所困惑。2007年,由我镇市代表等15位代表提出的“关于失地农民大病救助和建立保险”的议案在市十三届六次会议上作为一号议案正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得到落实。今年,卫楼社居委群众渴望已久的、长达7年的拆迁恢复楼(8幢2万多平方米)复建业已骏工,可望8月份全部交付使用。为全力支持市大建设,镇代表郭孝如在年市大拆迁、拆违过程中,率先砸下了市拆违第一锤,拆除了自建的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价值21万多元。区代表赵方德为“蜀山花园”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自拆了自家1700多平方米的四层小楼一幢,价值100多万元。镇代表张堂好也带头自拆了自建的平房和楼房近300平方米,价值20多万元。代表作用的发挥不仅体现在他们平时的建言献策上,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代表工作方法

创新代表工作是提高人大工作活力的体现。为把人大工作做实做细做活做出特色,从去年开始我镇人大主席团就在初步确定新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摸索并尝试开展了“12345工程”,即每季度召开1次代表小组会议,每年每位代表撰写新得体会2篇,每位代表每年联系和帮扶贫困户3户,每个代表小组每年开展活动达到4次,每位代表每年给政府提建议或意见不少于5条。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增强了代表责任意识,提高了代表履职能力,密切了代表和群众的联系,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我们将不断地总结提高,力争创出特色。

去年,区人大在接待市区、市区人大代表团考察时,我镇人大工作作为经验介绍受到了考察团一致好评。在市举办的乡镇人大工作研讨会上,镇人大工作作了交流发言,得到了市人大领导和与会同志的充分肯定。

五、加强建设,自觉树立人大良好形象

人大主席团整体素质提高,对树立人大威信并在群众中产生良好形象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始终把主席团成员自身建设放在首位。一是狠抓学习。三年中共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4次,系统地学习了《宪法》、《选举法》、《组织法》、《物权法》、《劳动法》以及人大相关制度和法规等。通过学习丰富了主席团成员的法律知识,为更好地履行职责奠定了基础。市代表同志、区代表同志、以及镇人大主席团分别在《江淮法治》、《人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有17篇心得在有关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二是发挥主席团成员表率作用。主席团成员无论是参加代表小组活动,还是参加主席团自身组织的视察调研活动,都能积极参加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真知酌见,这为其他代表敢于建言献策做出了示范。此外,主席团成员还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带头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年,我镇人大工作被区人大常委会评为先进单位。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工商局述职述廉小结
       小学校长个人述廉汇报
       建筑企业经理个人任职汇报
       环保局个人任职汇报
       纪检委书记履职总结
       副馆长就职回顾
       乡财政干部就职汇报
       新农村建设就职报告
       县商务局长任职回顾
       民警个人就职回顾
     
    县审计局度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计划
    十个一机制调查与思考
    党员领导民主生活会改进意见
    银行内外勤副主任竞聘演讲稿
    政府领导班子村干部培训班讲话
    市林业局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总结
    城乡一体化创建工作意见
    社区干部心得
    购建办公房经费的请示
    老师思想小结报告
    乡镇人口管理完善工作方案
    人大履职工作汇报
    学习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精神
    市人大会议胜利完结
    市领导和人大委员工作会
    人大五次会议党委工作汇报
    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操作程序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廉政监督员
    人大思考交流
    人大宪法选举法组织法代表法
    述职述廉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