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也最容易产生实效。
㈡实验假设和研究目标
根据以上实验研究的目的及理论依据,结合研究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心得,针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实际,根据我校教学装备和设施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以下实验假设和研究目标。
实验假设:1、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有许多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以上途径和方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研究目标:1、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关系。
2、改进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实施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评讲习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能力,课堂教学贯彻德育目标等)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系。
㈢研究方法:
由于高中生物课学习周期相对较短,尤其在2000届学生之前,每届学生只有一年的生物课学习时间,这给我们课题研究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2000届以后,高考科目恢复了生物学科,才使学习生物课的周期延长了一年。所以我们在实施研究时,采用了比较灵活的研究方法,即:将“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系”的研究内容,采用相邻两届学生进行对照实验的方法,由于学生人数基本相当,任课教师相同,学生的自我学习目标都是通过毕业会考中的实验考查,故虽不同届,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我们以2000届高二年级学生作为对照,将实验因子施加于2001届高二年级的学生,实验后,严格按照相同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进行量化打分,将结果进行对照,以判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科学素养的变化情况。而将“改进常规课堂教学模式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系”的研究内容,采取同届不同班学生进行对照分析。在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时,尽量挑选高一时成绩接近、男女生比例接近、任课教师基本相同的班级。实验测试以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科分数作对照参数,选取:①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科分数;②高三下学期高考“理科综合”科目分数作实验参数,以判断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进行对照分析,以判断学生基本思想品德素养的变化情况。
本研究实验的干扰因素有:①不同届的学生虽然生物学科任课教师相同,但其它科目任课教师不同,故其它学科占用学生时间有可能不等,班主任对会考科目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我们排除或减轻干扰的方法是:将实验因子尽量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不让学生有额外的时间占用。②同届不同班的学生(2001届)由于理、化、生在高考中合并为“理科综合”科目,最后的高考成绩不能单纯体现学生的生物单科成绩,但我们认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综合体现的。因此,在其它参数的基础上,“理科综合”成绩应该能够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状况。
二、实验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㈠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的内容及实验过程
在2000届对照年级及其以前年级,我们上分组实验课时,均采用教师先讲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过程(大约要花一节课的一半时间,即20分钟),然后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实验效果的程序进行。由于实验是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无操作机会或者下课后还未完成实验的情况比较常见。在2001届高二年级,我们通过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对分组实验课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改进:①课前针对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基本过程,使学生对该分组实验提前形成较完整的知识轮廓和操作轮廓,并在上课时抽查提问,从而节省了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