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人的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这是教育天经地义的任务。然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的学科教育任务过分集中在提高学生解题和应试能力方面,而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做得相当不够,中学生物学科当然也不例外。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招生形势的好转,如何尽快将课堂教学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便成为广大教师包括生物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课题组从九七年起在两届学生中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获得课型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及实施后的实际效果。
一、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假设及研究方法
㈠理论依据
研究生物课堂教学如何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就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应试教育的弊病,在不影响正常知识传授的前提下,探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并检测其效果。本课题组研究的内容包括:改进实验课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内容,掌握相关知识;改进习题课的评讲方法,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落实德育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等。
我们所研究和实施的生物课堂教学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的以上诸多途径和方法,从理论上看,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起到明显的作用。
首先,从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要求方面,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高的劳动者,而我们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所探讨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探究能力、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等,无疑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其次,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展水平看,该年龄段的学生在生理方面虽然大脑的发育已经过了高峰时期,但却正在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因此,他们对事物的敏感程度高、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容易接受,兴趣爱好广泛。尤其在心理方面,他们处于由儿童向成人发展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具有儿童天真、单纯、依赖性较强,在学习中过分顺从教师而缺乏自我管理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独立、爱表现自己,愿意陶醉于因为自我努力而取得 成绩的喜悦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诱导他们动手、动脑,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就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在各个方面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从以上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积极实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再其次,从学科特点看,生命科学是本世纪自然科学的排头兵,生命科学的研究是目前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尤其近几年,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充斥各种媒体,为大众所瞩目。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又与人类自身的生活关系最密切,尤其对中学生来说,中学生物学科所讲授的内容相对其它学科来说,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最接近,也更易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只要采取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抓住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抓住学生关心的话题,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更具有学科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