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 。许多与这一规律相悖的研究和探索,除旨在证明外语学习存在多种模式的可能性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为环境 所迫。1.师资水平低下;2.教学设施欠缺;3.考试导向错误。其中后者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多年一 贯制的笔试普遍地动摇了人们按语言学习的规律教语言的信心,即使有想“顺其自然”者也会受到非议。难怪 我们年复一年地向高一级学校输送着大量的外语“聋哑残疾人”。
1996年我省考试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学大纲的教学观和质量观,是对教学的正确导向。
(二)考试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
这次考试改革实验参与地区多,考生数量大,技术要求高,是个复杂浩大的工程。然而实验收到了预期的 效果。其主要原因是:
①及时、有力的舆论宣传工作。我们早在义务教育教材实验阶段便进行了大纲的培训和对测试改革意义的 宣传。从1993年开始我们要求各地在外语阶段性考试中测试听力、口语和进行笔试,得到大部分地区的响 应。这使得全省各地对中考测试改革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逐渐成熟的考试条件。
②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为了提高全省外语教学水平,省教委专门发文提出改进和加强中学外语教学的意 见,其中提出了考试改革的要求,从而加强了外语考试改革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人员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和指导工作,努力使考试万无一失。
④为避免天气、环境等因素可能给听力测试造成的影响,采用了较稳妥的放录音的办法。
(三)进行考试改革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次改革实验是根据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进行的,是义务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配套工程,多数地区表示 坚决支持并积极参与。然而少数地区过于“慎重”、“稳妥”,拒绝参与,同样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我们向6 个未进行考试改革的县(市、区)进行了调查,主要问题是:“不考听力产生了何种影响?”得到的集中的回 答是: 1.对学生 认为只要笔试好就行,不重视听说训练。 2.对教师 偏重语法教学,走老路。 3.对课堂教学 不能全面贯彻大纲,不能正确使用新教材。 4.对教学条件 学校改善教学设备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所有参加答卷的老师和教研人员强烈希望尽快进行考试改革。
考试改革究竟难在何处?据了解,不参与改革的地区有三怕。一怕投资,二怕麻烦,三怕出乱子。但令人 费解的是患“三怕症”的地区都是经济较发达、外语教育有较好基础的地区。在那里广大教师赞成考试改革, 教学设施比较齐全,教研部门和学校具备考试改革的经验。然而老师们多年的热切企盼迎来的是轻率的否决。 由此可见,改革的困难往往并非客观条件所致,而是观念转变不易。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的“三怕症”妨碍的不 仅是考试改革,而且妨碍着在外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四)考试改革任重道远
nbsp; 此次改革实验虽取得了成功,但这仅是考试改革的第一步,未来任重道远。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①听、说教学受到重视后怎样改革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