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实验报告 >> 正文
中英合编英语教材实验报告

sp;   新教材对写作技能的训练也十分重视。学生用书中,写作是按句子、段和成篇文章三个层次来练习的,在 练习册中也有大量写的练习。凡属于写的练习,我们都重点抓紧抓好,力争全部批改,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反 复练习,逐步提高写的技能。
    由于我们抓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侧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实验班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我们曾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听力和阅读测试。听力测试为情景反应50题,找出意思接近的句子15题,对 话4段,短文2篇,由外籍老师录音,语速为每分钟110词,读一遍;阅读测试的难度与实验教材大致相当,内容 为短文3篇。测试时间一共45分钟,结果如下: 项目 听力(55分) 阅读(45分) 总分(100分) 班级 实验班 对照班 实验班 对照班 实验班 对照班 成绩 平均分 44.9 39.2 32.4 29.4 77.4 69.1 优秀率(%) 36 16 27 16 52 40 合格率(%) 96 84 88 84 100 92
    从表中可知:1.从听力成绩看,实验班学生的听力比对照班学生强得多;2.从阅读成绩看,实验班学生的 阅读能力比对照班学生的水平略高一筹;3.从平均分看,实验班学生听力与阅读的总体能力比对照班的学生强 。
    (三)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教材重视培养思想情感和提高文化素质,能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教材具有时代感,信息量大 ,融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于一体,根据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确定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16个 话题编写课文,内容丰富。我们力争把这些材料教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思想素质。如在教对话时, 通过听录音和表演,培养学生说话和气、待人有礼;在教karl marx这一单元时,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讨 论如何向马克思学习,学好英语;在教no smoking,please这一单元时,组织学生讨论吸烟的危害,长大了不 要吸烟;在学习saving the earth这一单元时,引导学生认识保护自然环境、防止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 性。这些都是人们熟悉和关心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互相交流观点,开展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把语言看 成活的东西,看成有用的交际工具和了解自然、了解世界的工具。而且教学又生动活泼,学生更喜欢学习了。 96年初,我们就“英语学习的兴趣”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统计显示如下:
    调查 很感兴趣 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班别 人数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实验班 42 20 47.6 14 33.3 8 19.0 0 0 对照班 45 6 13.3 14 31.1 17 37.8 8 17.8
    从表中可知,使用实验教材的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明显浓于对照班的学生。并且在“所有功课中你最喜欢哪 一门功课”的问卷中,回答是“英语”的,实验班占82%,对照班占28.9%。
  &n
bsp; (四)坚守实验条件,坚持走自己的路,树立信心迎高考
    前山中学是我省唯一的新教材实验学校,孤军作战,又找不到课外的练习题。高一上学期,我们很担心这 样的教材是否能应付高中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
       大学生创先争优实践报告
       最新暑假家教实践报告
       构成学校德育治理报告
       中小学语文写作研习实验汇报
       物流公司管理体系实验数据汇报
       建设学校思想素质管理与评比体系…
       网页编辑实验报告
       200年寒假广告实习报告
       200年大学生寒假实习报告
     
    去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暨表彰大会…
    民政局扩大就业实施意见
    完善县镇财政管理体制会议讲话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意见
    提高执行力
    县物价局人员工作总结
    软件测试分析报告
    人大农工委高效农业发展有关情况…
    申报青年岗位能手事迹材料
    税务铸造税魂演讲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中语域知识
    高中英语写作练习探讨
    论中英文秘写作者必备条件
    微电脑语言学习机初中英语教
    中英文秘写作者必备条件
    试论中英文秘写作者必备条件
    高考中英语科目的考试技巧材
    高中英语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英语新课标个人学习感悟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尝
    实验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