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老师好”,要是声音较小,或是有人发音不准,老师就说,“不好”于是又重新喊“老师好”,有时重复喊几次。那次,老师说:“还有呢?”然后拿眼睛瞄了我们一下,聪明的小朋友们就大声喊:“姐姐好。”“姐姐是来干什么的呀?来看我们说话对不对?那我们说得好好的给姐姐听好不好啊?”上课时,有人针对别人的话反驳不停,老师会说,你真棒,他的话你都听见了,但是要放在心里,上课不要说出来。有时,小朋友的耳朵痒、头疼,老师会赶紧去看。
最后我们也体验了一下当他们的老师的感觉,大声、很慢地问:“今天,老师教你们学了什么?”“你们说,这铅笔是用什么削的,这支呢?”“你们是喜欢用卷笔刀削的铅笔,还是喜欢用转笔器削的铅笔。为什么?”还好,他们都能听动我的话,还很配合,互动。当然,感觉不像老师上课时那么积极,我也不能像老师一样,能从一件事,一句话,引出很多话让他们说。不过老师说:“你讲得不错嘛!”让我很是自豪。
斯金纳的强化作用在学校里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他认为,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老师们对孩子们的肯定是孩子们良好行为发展的方向。
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为家庭或听力障碍程度的原因,有的聋儿十几岁——别的正常孩子读初中的年龄——还在读小学三四年级,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每个阶段的需求和发展的人格不同,如果把他们也和五六岁的孩子同等对待,那会很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摆脱无声世界,走进正常的生活,是他们的成功的目标。杜老师的儿子就是先例。他三岁时意外重度耳聋,医生都说没有希望了,但是杜老师不信,坚持用爱和科学的语训方法来治疗,终于能说第一句话,然后上了正常儿童学校,接着考上大学,现在已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有父母般对他们的老师,还有多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和语训的科学方法,还有社会的关爱,这些聪明的孩子们一定会在努力之后回到我们正常的生活中来。
从实习中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聋儿的听力有障碍,但是智力正常,对待他们完全可以像对待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样,只是需要耐心,耐心的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明白你的意思。
另外聋儿语言训练要讲究科学方法:交往第一的原则,实用原则,灵活多边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停顿、持之以恒,语言要有趣味性,先求数量、再求质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相结合,多给孩子一些信心和力量,生活即教育的原则,要通过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反过来促进语言发展。
作为听力康复中心的老师,要付出比双倍的汗水去浇灌花朵,而作为社会工作者去实现我们的专业价值,将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