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条件。③继续落实好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④加大农村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积极推进化解乡村不良债务试点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第二、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①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努力实现城乡低保、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和城乡社区基础服务平台“三个全覆盖”。②大力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生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③妥善解决农村“五保”供养、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和城市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④完善和推进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把支持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⑤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第三、努力规范财政分配制度。进一步提高日常办公经费,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努力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消除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不合理的津贴补贴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围绕调整教育结构和创新教育模式,逐步提高教育支出和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继续扩大中央义务教育“两一补助”政策,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市财政进一步加大补助力度,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免收杂费,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公办学校,减免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和学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顶岗支教与师资培训工作;重点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普爱中学”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农村师资和教学水平。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安排科技专项资金,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并继续支持做好农业科技“110”工作。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债务清理工作。
(三)找准财政改革的方向和切入点。及时跟踪上级政策,积极应对财政体制调整。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四)努力突破税收征收的“瓶颈”和难点。一是加强税法宣传,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二是清理税收减免政策,规范税收减免秩序。三是强化纳税评估,找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负偏低的问题症结,公平税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