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三是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设施蔬菜,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发生明显变化。以镇秦家店村为例,该村从年后季开始,年底设施种菜174亩,户均增收3508元,人均增收777元。全村大部分菜农建起了砖木、砖混结构新房,不少农户购置了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安装了电话,购买了手机。四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突破性转变。发展设施蔬菜增收致富的鲜活事例教育了农民,以一带十,以十传百,通过示范带动,使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尊重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蔚然成风,农民都忙着在自家地里种菜赚钱,最关心的蔬菜销售价格,互相攀比较多的谁家的蔬菜长得最好,茶余饭后议论的也是谁家的蔬菜卖了高价钱。五是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带动了运输、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蔬菜大棚建设和收获季节,附近邻村的剩余劳动力到种植大户打短工,增加了一定收入。六是生产基本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部分群众责任意识还不够强。部分群众消极被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和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相比。对菜棚经营管理方式粗放务作不精心,生产管理上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意识,一味地依靠政府,致使效益不高;二是科技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要求高,而县内科技人才匮乏,特别是专业人才缺乏,高新技术引进推广少、普及率还比较低,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等中介服务组织力量薄弱,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较低;三是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滞后。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建成,蔬菜产品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开发利用,县内还没有一家蔬菜深加工企业,难以实现加工增值。四是机制转换还不够快。蔬菜产业开发仍处于政府指导扶持阶段,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全部由政府代办,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产销衔接不紧密。
立足全县蔬菜产业开发现状。以农村结构调整为主线。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运作,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蔬菜产业开发的思路目标是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建设正南煤田开发“菜篮子”基地为目标。全县以设施种菜、大葱为主的无公害种菜基地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其中设施瓜菜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产值1.5亿元,净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17元。
工作重点是
一)科学规划。进一步修定完善蔬菜产业开发规划。扩大设施种菜规模的同时,合理布局。坚持深入调查分析。把生产重点放在城郊和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川台地和塬面。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突出地方特色,培植名、优、特、新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努力形成一户带全村、一村联多村、多村成基地的整体开发格局。
二)创新机制。着力解决投资经营主体不一致、责权利不统一的问题。县财政设立专门的扶持资金,正确引导。积极研究和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发挥设施蔬菜生产投资者、所有者、管理者和受益者的积极性。从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实行“以奖代补”鼓励生产大户,对有发展设施蔬菜积极性的贫困家庭,实行捐资扶持的方式帮助,充分调动农民种菜的积极性。
三)强化服务。以项目为依托。建立一支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蔬菜生产技术指导专业队伍,提升水平。积极争取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