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川区设施瓜菜基地规模基本形成。充分发挥川区水、土、光、热自然资源优势和群众传统种菜经验。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统揽,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加快设施蔬菜示范点和示范片带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实际的蔬菜产业开发路子。全县蔬菜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设施种菜0.75万亩,大葱3万亩,蔬菜总产8.73万吨,产值7186万元,种菜区农民人均增收352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9元。今年蔬菜面积可达到7.5万亩,其中设施种菜1.5万亩,大葱3万亩,蔬菜总产量16.1万吨,产值1.4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左右。
全县先后投资400多万元。日光温室194座、97亩,从年至今。四郎河川、嘉峪河川建成水泥拱架大棚1000座、1000亩。发展中小拱棚3.6万个、9000亩,其中今年维修重建拱架大棚132座、新建240座,建成了以秦家店、代店为重点的拱架大棚种菜,以彭姚川为重点的中小拱棚种菜,以李家川为重点的日光温室种菜等设施种菜示范基地3处,涉及5个乡镇、13个行政村、4494户,占总农户的9.2%
二是城郊设施种菜示范区建设起步良好。今年。计划县级财政投资150万元。建成竹架拱棚300座,按照市上提出的关于县城城郊1000亩、乡镇街区100亩设施种菜的要求。新建榆林子中巷、周家芦堡设施种菜示范点2个。其中中巷200座,芦堡100座,已投资60万元,目前大棚已全部投入生产,瓜菜长势良好,预计第一茬瓜菜6月初即可上市,亩均收入3000元左右。
三是大葱品牌效应更趋凸显。充分发挥“”牌大葱的特色优势。注重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拓展市场、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发展千亩示范村30个。产品已打入周边地区部分超市,年大葱产量稳定在4万吨以上,亩均收入1500元以上,生产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预计今年产量4.32万吨,产值5040万元。
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四个方面:
一是统一思想。多年来。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贫困带。为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理清思路谋发展。四郎河川共涉及8个乡镇、18个行政村。由于基础条件差、农民科技水平较低、增收缓慢。促进川区群众脱贫致富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实施川区整流域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确立了以镇秦家店村为核心,以设施种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建设全市一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总体思路,县上先后两次组织涉农部门及各乡镇负责同志赴地看典型、学经验、换脑筋,及时把学习外地经验成果转化为思想动力,制定了四郎河川整流域开发实施意见》提出了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长远目标,通过舆论宣传、算帐对比等途径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了指导拱棚种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年集中连片建成设施大棚630座,抢时播种秋延蔬菜126棚,单棚收入4000元以上。去年我又以代店、长口子为重点,本着“思路求宽、技术求新、机制求活、效益求高”原则,新建设施大棚288座,单棚收入8000元以上,实现了当年建棚、当年生产、当年见效。
二是依靠科技。突出新技术、新品种。从寿光和本县聘请蔬菜专家和农民种菜能手各1名,优化服务促发展。坚持把科技扶持作为重点。谋求高效益。并从农技部门选派20名科技特派员常年蹲点,专门负责技术培训指导、新品种引进示范等工作,把推广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紧密结合起来,采取集中培训、分类轮训、个别指导的方式,面对面、手把手地向群众传授技术,帮助解决生产问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