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坚持把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狠抓扩量提质增效,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年底,全市果树经济林面积发展到163万亩,其中以优质红富士为主的苹果面积118万亩,苹果挂果面积51万亩。建成果树万亩乡镇54个,占乡镇总数的53%,千亩以上果树专业村447个,占行政村的29.2%。全市农民人均果园面积达到0.85亩,从事果业生产的农民27.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4%以上。
——标准化管理全面推开。制定颁布了11项“金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全面实施优果工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措施,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0.4万亩,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5034亩,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基地900亩,绿色食品9个,注册备案出口基地6万亩,优果率达到61%。“金果”先后取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等五张国家级名片,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荣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称号。
——产业开发递进升级。全市现有各类涉果企业(公司)200多家,其中果汁、果酒、果醋、果仁等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果品20多万吨;果袋、纸箱、发泡网等关联企业14家;果品营销企业170多家,有11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全市贮藏量500吨以上的气调、冷藏库105孔,自然通风库1900多孔,年贮藏能力36万吨,占果品总产量的50%。拥有果品分级、清洗生产线4条,年处理商品果5万吨。去年,“金果”直接出口欧洲、南美洲和东南亚,鲜果直接出口7500多吨,创汇545万美元,苦杏仁出口1051吨,创汇309万美元,两项合计出口创汇854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81%,果汁出口货值232万美元。全市年果品贮藏、加工、营销、运输等关联企业产值3亿多元。组建果业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195个,登记在册的果品营销经纪人1409名,年中介收入1300万元以上。
——产业效益明显提升。年,全市果品总产量71万吨,其中苹果59万吨,果品总产值达到14.88亿元,占到农业增加值的30.2%,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55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总体上看,我市果产业规模优势日益突出,竞争优势日趋显现,在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份额不断增加,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尤其是果产业发展较快的静宁县,基本实现了全县果品适宜区全覆盖,目前果园面积达到76万亩,户均8亩,人均1.7亩,果品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1320元,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全县兴办果品贮藏、加工、包装、运销等涉果龙头企业40家,年实现经营收入近2亿元,果品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占到全市的74%,已成为我市乃至全省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市级果品龙头企业静宁常津有限责任公司,经过5年发展,建成果品气调库27孔,冷藏库5孔,贮藏能力达到1.8万吨,今年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2万吨气调库1座,取得了国际相关质量标准认证,年出口果品5800吨,创汇368万美元,分别占全市和静宁出口创汇的43%和68%。
实践证明,在我市大力发展果产业,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的重要举措,是遵循自然规律、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有效途径,是关注民本、改善民生、建设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