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强,在工作岗位上大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如,1999年公开选拔的县委副科级宣传员张诗文同志,在任职期间,先后在省市报刊发表作品300余件,2002年被任命为县委通讯组长,2008年又被提拔为县文联主席;2000年公开选拔 的团县委副书记吴小普同志,在团县委副书记岗位上作出了突出成绩,2008年被提名为曾溪乡乡长,在乡人代会上以高票当选。 2、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加强。通过宣传学习《考试大纲》,全县广大干部转变了思想观念,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明显增强,更加注重加强学习、努力工作、提高素质、增长本领,“门子多不如知识多,根子硬不如素质强”已经被广大干部认同。现在,各单位的学习氛围明显增浓,学理论、学业务的人多了,学计算机、学外语的人多了,晚上加班加点的人多了,一个比学习、比工作、比贡献的风气正在悄然兴起。 3、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扎实推进。 由于《考试大纲》进一步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和测评工作,提高了命题内容的科学性,强化了可操性,增加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力推动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的全面推行。我县在2003年以前,4次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总数为13人,而2008年一次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就达17人;2008年以前,各机关事业单位内设机构负责人普遍通过组织任命的方式产生,而2008年以后,通过竞争上岗产生内设机构负责人的制度已经全面推开,全县县直机关事业单位补充一般干部也全部通过公开选调,实行竞争上岗,推动了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的更加完善。 4、选人用人视野进一步拓宽。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有效的弥补了传统的推荐干部方法的缺陷,敞开了进贤之路。尤其是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规范了实施程序,突出对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的考核,形成了新的用人导向,使更多的优秀干部主动从基层和一线走出来,接受组织的挑选。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测试成本较高。进行一次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除了前期的报名、审查,后期的考察、试用等环节外,从命题、考试、评卷到面试等,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并且,参加对象在参加考试期间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工作的影响也比较大。 2、配套基础工作滞后。缺乏专门承担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和测评任务的机构,以及相对专业的考试考评队伍,使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和测评的权威性不高,影响了考试和测评的质量。 3、测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如现行《考试大纲》对笔试结果与面试结果怎样综合运用,面试测评具体要素如何量化等还不够明确,需要制定相应的细则。 四、几点建议 1、要积极引入先进的人才测评理论和创新考试测评手段。进一步规范考试方法,采取适当降低书本知识比重,提高并细化专业技能、工作资历、工作实绩、应变能力等内容分值的办法,尽可能防止因试题片面、单一而导致的应试者“取巧过关”的现象,克服简单地把笔试或面试成绩等同于领导才能,避免“以分取人”、“唯考是举”的不良倾向。 2、加强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和测评基础工作。要加快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面试要素评价体系建设,提高面试结果的公正和客观性;建议县区联合或市县联动,采取考察、招考、外聘等办法,组建一支专(兼)职考试考评队伍,以保证考试质量。 3、进一步降低考试成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构建组织人事部门之间可以共享的考试和测评信息、资源平台,使资源和信息得到最合理的利用。要坚持选拔人才与发现人才相结合,解决好人才储备问题,避免重复组织考试。 积极推行市县、县区或县乡联动组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统一组织笔试、面试等,降低考试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