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县农民户均耕地6.6亩,人均1.5亩,分散经营的土地占到承包耕地总量的89%。以2009年为例,全县农业收入28.75亿元,亩均农业收入1633元,户均收入1.09万元,人均收入2450元。扣除有关费用,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380元,户均收入仅有9109元。近年来,在中央政策的激励下,我县土地流转较为活跃,适度规模经营已现雏形。2009年,全县累计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7.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58%。从流转形式看,其中转包9.95万亩,转让4.39万亩,互换1.36万亩,出租1993亩,入股50亩,其他形式流转的1.34万亩。全县50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672户,粮食种植面积5.94万亩,户均88.4亩。种粮大户共流转承包耕地4.95万亩。但这种规模经营仅是以多取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规模后的集约。由此可见,在现行的分户承包经营的体制下,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若不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农民难以致富。
五是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总体上看,农机化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甚至盲目追求数量的增长状态。机械配置结构不合理,常规机械多,新技术、高效率的机械少。虽然农机部门推广了一些新机具、新技术,但是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的新要求。例如,在小麦机械化播种技术上,我县1998年就大力宣传推广机播技术,可是由于新技术、新机具不能确保,导致机播技术无法大面积推广,全县每年小麦种植面积130万亩,采用机播的只占40%。近年来,我县强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但因受插秧机械属季节性大型农业机械等因素制约,推广进度缓慢。目前,全县只拥有插秧机械60余台。
六是粮食流通不畅。作为粮食生产大县,我县水稻、小麦年商品量在95万吨左右。但我县国有粮食企业仓容量只有35万吨,仅占年产量的四分之一,且仓储设施老化毁损严重。虽然有70多家民营粮食加工企业,但多数企业采取的是快购快销的经营方式。粮食储备能力弱,设施条件差,粮食流通稍有不畅,很容易出现 “卖粮难”局面。
七是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田积极性。但是, 1994年以来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采取与地方政府分税的办法来集中财力,把收入的主体税种增值税75%划入中央收入,留给地方、特别是县级的只是零星小税。2002年所得税征管体制改革后增长较快的所得税75%又划入中央和省,县级财政增收的空间大幅缩小。与此同时,县级财政承担了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量的支出保障责任。为解决县级财政收支矛盾,地方政府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县域工业上。加上农业又没有像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等工作那样纳入硬指标进行考核,导致农业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时甚至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三、意见和建议
一是在政策上,切实加大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规范完善转移支付办法,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比例。尽量安排更多的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项目、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业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应取消建设项目县级配套经费,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例如我县的安丰塘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计划投资1.019亿元,目前投资计划已经下达,工程已经上马,项目需要地方政府配套30—40%。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县级财政十分拮据,配套部分根本无法落实。建议国家全额下达投资计划,确保按质按量完成除险加固任务。要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地方发展县域经济,大力支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