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x主席,各位领导: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县县委、县政府,代表x县133万人民群众,对各位领导不辞劳苦莅临x县视察指导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将我县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县情
x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国土面积296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79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33万人,耕地176万亩。x县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2.24亿元,增长2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3124元,增长20.9%。
x县属淮北平原与江淮丘陵过渡地带,以丘陵为主,兼有山岗、平原和水面,“一山三水六分田”。x县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县,多年来一直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生产规模、生产水平不断跨跃,粮食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226万亩上升到2009年的355.7万亩,增幅57.4%;单产由1978年的172公斤上升到2009年的458公斤,增幅166.3%;总产由1978年的38.8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140.6万吨,增幅260.8%,位居全国前20名,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二、制约x县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一是水旱灾害频繁。x县南跨江淮分水岭,北依淮淠河,境内有 “四湖两沟”(瓦埠湖、寿西湖、肖严湖、梁家湖、红旗沟、中心沟),全县60%耕地和70%人口长期处在自然灾害威胁之下,是沿淮有名的灾害大县。2000年以来,我县有4个年份发生中等以上旱灾,3个年份发生中等以上涝灾。2000年特大干旱,造成在地农作物成灾158万亩,绝收49万亩。2003年和2009年淮河大水,分别造成在地作物成灾116万亩、76万亩,绝收86万亩、45万亩。水旱灾害成为影响寿县发展粮食生产的心腹大患。
二是低产田改造步伐缓慢。x县低产田主要分布在瓦埠湖、寿西湖、肖严湖、梁家湖等4个沿淮低洼区域,总面积595平方公里,耕地83.76万亩。其中:瓦埠湖洼地面积241平方公里,耕地52万亩;寿西湖洼地面积170平方公里,耕地16万亩;肖严湖洼地面积109平方公里,耕地12万亩;梁家湖洼地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3.76万亩。上述低洼地是我县粮食的主产地,但由于多年来农业投入滞后,水利工程不配套,易涝易旱,产出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是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在公益性服务体系方面,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在经历了“合并”和“下放”后,房屋等固定资产流失严重,很多乡镇农技服务站失去了阵地。据统计,目前我县25个乡镇有19个农技站没有办公用房,所有农技站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缺乏电脑、传真机、通讯、交通工具等现代办公设备。特别严重的是,农业技术人才出现了断层。目前我县农技推广系统在编人员209人,其中高农17人,农艺师90人,助理农艺师79人,第一学历是涉农专业的仅95人,其中17位高级农艺师中50岁以上的9人。县乡自2000年以来连续8年没有新进人才。由于没有经费,农技系统多年没有开展过15天以上的脱产培训活动,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结构失衡,信息不灵,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正常开展。
四是土地分散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