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县进安镇南街村农民自办文化情况汇报 松潘县进安镇南街村农民自办文化情况汇报
尊敬的张部长及各位领导:
真诚欢迎您们莅临我村检查指导文化建设工作。在此,我代表全村群众向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南街村开展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进安镇南街村位于松潘县城南端,地处大唐松州核心地段,幅员面积0.7平方公里。全村辖3个自然小组,共有216户762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58亩,退耕还林面积572.9亩。2008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86.4万元,人均纯收入2099元。辖区内有赤松古迹、龙潭映月、古松桥、映月桥、南门城楼、明代古城墙遗址等人文景观。全村组建有龙灯队20人、狮灯队20人、秧歌队40人、快板队40人、琵琶弹唱队20人,有会唱曲子、采花调、民间山歌和懂琵琶弹唱的老艺人,有热衷于传统文化活动的农民群众,全村长期从事农村文化活动的人数达到210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140人;占全村成年人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我村的民间文艺表演队先后参加了第二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九黄机场竣工典礼、“9+2”峰会、邵逸夫来松考察、大唐松州民风民俗汇演、黄龙国际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累计表演场次100余次。
二、扎实推进农民自办文化工作
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文化扬州、旅游富县”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挖掘文化,利用文化,发展文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文化乐民,文化惠农,文化兴村”的农民自办文化之路,率先在全县掀起了“建设民间特色文艺表演队伍、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旅游文化经济”的热潮,群众自发组织建立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从事旅游接待、搞好节庆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大唐松州旅游开发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㈠深挖传统文化。
历史以来,我村就是松潘县的歌舞之乡,广大农民群众非常喜欢“弹琵琶、唱山歌、哼曲子、跳锅庄、扭秧歌、舞龙灯、耍狮子、三句半”等传统文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村上成立了以民间艺人张立本、赵莲珍、唐孝珍等为骨干成员的30多人的文化宣传队,购置了笛子、锣鼓、唢呐、琵琶、二胡等乐器。文化宣传队在1965年成功演出了有200多人参加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及活报剧《绞索套住约翰逊》,1967年编演了金钱快板《索道风云》、歌曲《贫下中农登舞台》,1978年演出了舞蹈《大寨亚克西》、山东快书《奇袭白虎团》、曲子《放风筝》等节目,表演唱《红军桥畔》荣获全州文艺汇演二等奖,宣传队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独特厚重的民间文化。宣传队除在本村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外,还经常到全县各村寨进行巡回表演,每月演出多达40余场次。改革开放后,因各种原因而导致村文化宣传队解散,至今没有恢复。但是,我村农民群众喜爱文化活动、热衷传统民间文艺的心情始终没有改变。每年春节,群众都要自发组织开展舞龙灯耍狮子拜年活动,此项习俗沿习至今。2003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启动了迎接第二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各项工作,并积极倡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和搞好民间特色文化活动,我村的农民自办文化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农民群众在热衷传统文化的村两委会成员的带领下,立足传统文化资源,深挖传统文化内涵,自发组织成立了秧歌队、快板队、龙灯队和狮灯队。没有资金,大伙自己想办法凑钱。没有场地,就到广场上去练。没有服装,自己动手缝制,土气一点也没关系。没有器材,自己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