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准军事化训练”等,不考虑孩子的发展要求,不考虑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不考虑客观现实的变化,一律要求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则实现了由堵到疏,由防范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一是通过“上网干什么”的讨论会、网络德育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主动选择、主动发展,充分发挥主体性及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把社会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道德需要。
二是不断丰富网站内容,用健康的网站吸引学生。身边的网站具有吸引力,这是开展网络德育的有利条件。近期来,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成立“校园网吧”,学生在休息时间可以凭学生身份卡进入“学校网吧”上网。现在学校已建有共青团校、红色游戏、红杏文学、名师对话、考试大观等特色版块,深受学生喜欢。
2、网络的交互性促进了德育工作的民主性
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信息网络使得受教育者不仅是接受者,而且是传播者,双向互动促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及时联动与沟通。由于人与人之间既没有地理距离,也没有心理距离,因此,网上活动对上网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如每月开展的校长、教师与学生对话、网络道德教育大讨论等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从”关系,改变了受教育者被动、从属的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网上网下联动,巩固和提高了德育工作效果
应该说,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城区学生)都上过网,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完全荒废学业,陷于其中。在网吧里,首先陷落的是那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坚的懦弱者。我们要告诉学生:人是有精神支撑的,一个人如果抵制不了一点诱惑,那么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会摔很多跟头。我们也高兴地看到,有不少同学都曾经深受网吧之害,他们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坚贞不渝的信念在思想上筑起了一道长城,使他们走出了网吧的漩涡,获得了新生,重新找回了人生价值。
初二48班黄某,一段时间内成绩一路下滑,家长怀疑是孩子上网吧误了学习。有一天,细心的妈妈发现每天晨跑归来的孩子不见出汗,只闻烟味。次日爸爸悄悄跟踪,终于在网吧将坚持三个月所谓“早晨长跑”的儿子逮了个正着。当时家长采取了“禁止长跑”、“不给零用钱”的措施,以为这样便可堵住孩子通往网吧的大门。殊不知,孩子网瘾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要想消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果然,以后他又以“外出打球”、“参加假日小队活动”等为借口多次去网吧玩游戏。得知这个情况,学校非常重视,迅速会同班主任,对这位迷恋网吧又善于说谎的学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心活动,晓以利害关系,促其思想转化。另外学校主动与文化稽查队、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取得联系,并在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对有违规行为的网吧的义务监督力度。
四、网络道德教育在我市全面辅开
自从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以来,我校未成年人进网吧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通过调查显示,在活动开展之前,试点学校80%的学生上网玩游戏、聊天,10%的学生上网浏览新闻等,5%的学生上网进行学习资料的查找,还有5%的学生进入不健康的网站浏览不良信息。活动开展后,我们组织过多次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上网是查找学习资料和网上测试,25%的学生是浏览新闻等内容,5%的学生收发电子邮件,5%的学生聊天、听音乐。
随着德育工作的创新,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为此,《湘乡报》、《湘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