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做好项目的筛选、编制和储备工作,目前入库项目已达162个;在项目争取上,已上报24个项目,可望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多万元。
第二,切实做好农民增收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年初中央1号文件和省贯彻意见下发后,县委、县政府认真组织了学习和讨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以此统揽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公开栏、发放致种粮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有效形式,广泛宣传中央和省里的政策,力求家喻户晓。由于受政策激励和粮价上涨双重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增强。上半年,午季作物增产增效,油菜籽产量达4.1万吨,增长25.4%,加上价格上涨,油菜籽累计增收2073万元。水稻种植面积达26万亩,较上年增加8万亩。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养殖业调强、品种品质调优、亩均效益调高、特色经济调大”的总体思路,抓重点牵动、示范带动和政策促动,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方面,重点在“调优、调特色、上规模、上档次”上做文章,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扩大“双低”油菜、蔬菜、杂粮、牧草、棉花等经济作物面积。畜牧业方面,努力克服禽流感的影响,以抓好畜禽产品安全生产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力度,大力发展以鹅、鸭等为主的家禽养殖,继续组织实施山羊养殖“三个一”工程,巩固扩大特种动物养殖规模。上半年畜牧业出现恢复性增长,实现产值1.72亿元。水产业方面,重点发展河蟹、青虾等特种水产品养殖,不断提高效益。
三是加快实施农业三大工程。在继续扶持壮大国家级龙头企业华阳牧业公司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把省级龙头企业益和棉业公司培育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企业加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充分发挥河刘杂粮、祁门麻油、巨兴红瓜子、运漕水产品的市场优势,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整合麻油、茶叶、红瓜子等3个农产品品牌资源,提高产品的整体竞争力。积极争创好再来卤制品、粉丝、河蟹、鹿系列产品、皮蛋、金针菇、麻油等7个农产品为无公害产品。四是着力培强劳务经济。通过加强培训、建立基地、发布信息、广泛联系,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上半年全县已外出务工8.5万人,较上年新增2300多人。
(三)积极壮大三个增长点,经济发展后劲得到新的增强。
一是加速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谋划思路、营造环境、搞好服务上下功夫,民营经济的规模不断膨胀、素质不断提高、活力不断增强。加快建设特色经济区域,围绕巢宁路、合裕路、大江路三条线,并以大江路沿线乡镇为重点,培育工业走廊,构建块状经济,壮大水泥、石膏、铸造、麻油、棉业、板材、针织服装7个区域特色经济。进一步扩大县担保公司的股本金和贷款规模,今年以来为民营企业累计提供担保贷款1102.7万元。通过采取重点帮扶和组建行业协会等措施,铸造、麻油、棉业、针织等特色经济日益显现,目前铸造企业已发展到413户,棉业加工企业发展到42户,麻油加工企业发展到57户。5月份,县委、县政府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中小企业法人代表培训班,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自主创业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激发他们做大做强的创业热情。1-6月份,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到4893户,注册资本总额8.1亿元,分别增长17.3%和4.5%。
二是加速小城镇建设。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强化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努力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含城建设按照“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