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制度改革情况报告
局共先后辞退临时工近人,在迎省检时,不请社会劳力,不搞突击花钱;
五是公路路况稳中有升。通过改革,养路工人的责任性加强了,他们把自己的“责任路”当成了自己的“责任田”、“责任地”,精心养护,及时养护,科学养护,确保了公路路况的稳定上升;
六是职工的收入增加了。改革的目的,改革的落脚点是看在保证公路养护各项生产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的前提下,职工的收入是否增加了。通过改革,减员增效,职工的收入明显增加了,平均每人每月增加收入近元。
五、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一,大承包以后如何保证日常养护的劳动力?实行承包以后,养护编制相对减少了,这就很难达到养护线路上有足够的劳动力上路的要求。
第二,养护机械配套和使用的费用如何保证?改革以后,特别是实行承包以来,养护机械的配套和使用与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大,甚至出现承包人用不起养护机械或不愿使用养护机械的现象。
第三,如何平衡养护管理人员和养路工人的工资待遇?通过改革,拉大了工资待遇的差距,虽然起到了奖勤罚懒的作用,但个别局养护管理人员的工资系数偏高,挫伤了养路工人的积极性。
第四,承包期应以多少为宜?承包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养路工人的投入和路况的稳定。承包期较短,投入就较少,路况起伏就较大;承包期较长,投入相对较多,路况也就较稳定。我们认为:承包期一般应以2至3年为宜。
总之,公路局这几年的养护机制改革是成功的,利大于弊,功大于过。我们要加以总结,不断完善,把养护机制改革推向纵深,使之真正成为公路养护的强劲动力。
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