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结合;党小组活动内容和方式由单一性转向统一性与自主性相结合。从此次调研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区农村党小组可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设置:
一是按年龄段划分。根据各个年龄段党员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要求进行区别化管理。比如将60岁以上党员划为一组,主要要求其带头并督促子女积极缴纳税费,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当好参谋,做好宣传监督工作。将45岁至60岁的党员划为一组,要求其带头贯彻和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组织家庭成员致富,带动周围群众共富,确保家庭收入达全镇平均水平并被评为文明户;将30岁至45岁的党员划为一组,要求其带头调整经济结构,发展12个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好的致富项目,积极领办和创办龙头企业,争当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双模范;对30岁以下党员,要求其带头参与村务和公益事业,学习并掌握几门实用技术,力争获得初、中级农业技术职称。此外,对年龄在70岁以上或者身体状况较差、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根据本人自愿,可以不参加党内组织活动及党员民主评议与党员目标管理考评,实行定期上门谈心制度,但对年龄在70岁以下,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党员则都应当进行量化目标管理考评。
二是按行业划分。当前,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同一产业的各个生产单元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尽可能地把同行业设置为一个党小组,有利于党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可产生示范效应。这类党小组除以各类种植业、养殖业划分外,还可把企业(经纪人)务工人员纳入范围,对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农民经纪人组成的企业党小组,要着力发挥他一头连农产品,一头连市场的优势;而成立外出务工党小组,则有利于支部有的放矢,集中掌握流动党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并针对性管理,如坚持定期联系制度,做到四知知去向、知行业、知现状、知思想。
三是按志愿和特长划分。如把曾经担任过村组干部、有一定见解的党员安排在参政议事组为党支部献计献策;把关注新闻热点、有一定政治素养的党员安排在政策宣传组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把那些有技术、有成效、有发展能力的党员安排在富民帮扶组或称发展经济组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把那些德高望重、乐于助人的党员安排在维护稳定组协助调解民事纠纷;此外还可设置科技党小组、廉政监督组、治安普法组等等,不一而足。
四是采取其它形式划分。可以兼收并蓄,吸收上述的三种划分法,结合村里的实际需要和党员个人情况将它综合加以运用,如黄渡乡胡村提出将全村党员划分为太子参种植、木瓜种植、普法民调和政策宣传四个党小组;也可以另辟蹊径,采用其它方法,如沈村镇岗桥村有山有圩有田畈、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村民以种植早稻和双晚稻为主,但该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抗旱抗涝的能力较弱,兴修水利是未来几年的基础任务,为了充分发挥党小组的作用,选派干部提议该村党小组可暂按地域水系划分,今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结合实际合理设置一些具体岗位,调整党小组设置模式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分类指导和设岗定责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调动不同层次党员的积极性。所谓设岗定责就是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参照农村无职党员的经历、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双向选择定岗定责,使党员都能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挥党员作用。根据党小组具体设置的不同,设岗定责与党小组设置调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补充关系。
党小组重新设置和设岗定责后,村党组织必须对党小组活动和岗位责任人进行分类指导、检查和督促,确保其正常开展工作。一方面要给予党小组必要的经费保障,定期召开党小组长会议,协助解决党小组存在各种困难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