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四项工程”为契机,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验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爱心营养餐”、“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四项工程,积极推进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二)以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
1、加快布局调整步伐。撤并××小学、××小学、××初中、××初中,完成实验学校和××搬迁工作,启动××中学校建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启动××初中综合楼工程,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学校及区域性的教育发展水平。
2、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以“教育协作体”为载体,建立理念共享、教师统筹、管理同步、责任共担的共同体制度,开展教育合作,提高教育竞争力,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使本岛的××五校协作体,××的两校共同体真正发挥效应。要通过硬件的扶持,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近距离合作与远程平台合作活动,开展教学质量评估调研合作,协作体校本教研合作,形成协作体校本培训机制,逐步实现县域内学校管理一体化的合作机制。要积极推进对农村中小学的扶持工作,认真落实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边缘、薄弱学校挂职、任职和支教等制度,加大教师交流力度。
3、抓好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大与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协作力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努力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办学形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的变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信息化水平。
4、加强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管理。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民工子女学校为辅的方针,把外来民工子弟教育全面纳入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和管理,不断扩大外来民工子弟在公办学校插班就学,逐步使公办学校承担起流动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确保外来民工子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强对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三)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夯实教育人才基础
1、切实加大教师教育培训力度。结合“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科学制订培训规划,在积极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基础上,重点开展以学科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以及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综合实践、心理健康等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农村薄弱学科建设。要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结合教师工作实践,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2、不断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新型教师评价体系,营造一个“人人有才,人无全才,量材使用,人人成材”的用人新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内驱力。要尽快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聘任制、上岗竞争制和城乡互动的轮岗制,以人事制度的改革,带动学校的整体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率。
3、积极实施名优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强名优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后备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和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通过师徒结对、主题讲座、示范课和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注重骨干教师成长过程的管理和评定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骨干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教育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