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既快又好发展作为“*”时期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统一起来,把县域经济推向更快更好发展的新阶段。要紧密结合*的县情实际,深刻认识到总量不大、速度不快、效益不高仍然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把跨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延续和放大“*”时期的强劲增长势头,做到能快则快,奋力赶超,确保发展速度处于全市前列。同时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跨越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方向,必须坚持快中求好,推动速度、质量并举的高效发展,经济社会同步前进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和三次产业之间互动的协调发展,资源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工作的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效益,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突出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把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发展的主线,大力推进以工业经济为重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坚持“工业立县”发展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突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打造特色鲜明的工业生产基地,培植和扩张工业竞争优势,努力实现工业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重点抓好资源型、临港型、循环型“三型”经济,着力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创建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县为契机,整合相关资源,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形成广东水泥生产基地、人造石生产基地、硫化工生产基地。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港口码头、仓储运输业、商贸流通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金融、科技、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规范房地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导向和效益导向,更加注重重大项目的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注重基础税源的夯实和新兴税源的培植显现,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突出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建设现代化江滨城市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搞好功能划分和产业布局,抓好水、电、讯、路和绿化、美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力争到2010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人口超过8万人。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搞好配套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扩大人口规模,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辐射带动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通行能力,加快港口建设,形成快捷便利的水陆交通网络。着力培育一批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经济,依托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