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两会工作报告 >> 正文
两会收入分配调整

”。

  “城市和农村的收入比前几年是3.31,现在反而增长了,是3.33。”在刘永好看来,“农民不应游离于改革开放以外,也要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同工同酬。”

  但是,这种收入分配比例的提高,还远远不够。刘永好认为,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应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研究让农民消费、抵押、融资的具体政策。例如成立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他准备提交一份关于促进“草根金融”的提案。不仅是对农民,更要对城市低收入者开放和扩大融资途径。

  和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在他的提案中,有两点也是为了弱势群体:一个是提高个调税的起征点到5000元;一个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切蛋糕的艺术

  收入分配已被提至关系到结构调整成败的高度。

  **对本报记者表示,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发展,更影响2010年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如果收入分配调整工作不到位,新的社会消费需求不能培养,经济增长重点由投资转向消费,就很难实现。

  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公已在历年来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体现。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68%降至60%,政府和企业部门分别由16%和16%升至17%和23%。

  此外,再次分配中,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69%降至59%,政府与企业分别由19%和12%升至21%和20%。

  有鉴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他说:“如果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

  在2010年的工作安排中,全国政协常委会也将与民生相关的收入分配问题,作为调研的重担。

  **表示,2010年全国政协常委会和各地政协机构,要更加关注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就创新社会管理,国企改制中的职工权益维护,医保体系建设中的城乡统筹和制度完善,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配套政策,职业教育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以及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住房、环保等问题开展调研。

  **表示,人民政协重点围绕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国际金融危机对职工权益影响等问题深入调研,提出将积极就业政策向乡镇和农村延伸,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吸纳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等建议,许多转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

  人民政协还积极引导政协委员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为稳定就业作出贡献。

  而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提出今年改革国民收入分配的三个要点,分别是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三是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给予更多关爱。

  国家发改委也提出四项措施。措施中包括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等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重点帮助因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而产生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稳步提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两会文化产业
       两会养老金调整
       两会精神学习感悟
       年终总结数据治理
       美元贬值影响中国投资
       币区域化情况报告
       证券稳定贷款数据报告
       用电量降幅经济报告
       经济回暖支撑市场强势报告
       电力公司营业成本及业绩增减对比…
     
    兰考农民合作社总体情况报告
    新学期校园黑板报设计
    赞颂党演讲党是我心中一颗最亮星
    副检察长政工会议讲话
    第三批党员个人整改措施
    竞选学生委员会指导老师发言稿
    县委书记第三批学习教育联系点党…
    走向第二十一个教师节途中精彩演…
    教师德育计划
    公司团委书记竞选演讲稿
    党政非税收入管理办法
    节水增收入户开展情况报告
    城镇市民住房和收入状况调查
    居民住房和收入调查工作方案
    非税收入征管暂行方案
    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析
    两会体会学习温总理民生问题
    两会精神学习心得
    两会学习心得
    两会精神学习心得—两会期间
    两会工作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