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进行,原区设置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机服务站(大修厂)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纷纷破产倒闭,但遗留的45名国有职工,因为是商品粮户口,家居农村,无田无地;无单位无岗无薪,又没有进入养老保险范围,现在是生活无着,养老无靠,年龄均在50岁以上,高龄达78岁者有多人,现已形成群访态势,问题十分严竣,涉及到民生问题,已到迫在眉睫地步。
四、购机补贴惠民政策不符合、不适应英山县情
英山位于大别山南麓,是集山区、库区、苏区、贫困地区“四区”于一体的“三线”地区,尽管购机补贴等惠农强农政策好,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不符合、不适应英山县情的问题。主要是:补贴范围过窄,比例过小。尤其是英山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地方特色浓厚,茶叶、药材、桑栗支撑着英山农村经济,60%的农户都从事第一产业,而补贴范围局限,既不能适应英山茶叶等支柱产业的全程机械化以及上档升级,又不能使购机补贴起到应有的鼓励促进作用;现行的补贴机械比例过低,范围过窄,不能刺激广大农民购机的欲望,难以拉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五、局班子创造力不够
宥于农机局是弱职部门的现实,局领导班子存在“有为”有险,“无为”保险的现象。苦于经济实力不足,向上争取碍手碍脚,向县委、政府要求“上不占比,下不扯腿”,开拓进取不够;苦于编制财供,面对人才奇缺,人员结构老化而不敢将青黄不接的人才梯次问题摆入议事日程;苦于地位窘境,不好将乡镇服务中心严格管理;苦于机关办公条件差,不忍心将机关工作人员实行责、权、利挂钩;苦于农机部门在部省下游地势,不能将政策、项目、资金据理力争到位。
按照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核心突出,在查摆问题的同时,大家一致认为,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应该从自身找起。产生问题的原因除历史的习惯、政策的落实等客观原因外,主要的还是要从主观上寻找。
1、理论学习不够。农机系统的干部职工的宗旨观念、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尤其是没有吃透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不能很好地改造主观世界,不能使自身融入到市场经济的现实。
2、思想政治工作不够。只认为“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忽视了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对干部职工在想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了解得比较少,更忽视了特殊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
3、思想解放不够。未能自觉地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更不敢大胆地闯,大胆地冒,思维定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放不开手脚,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习惯于机关作业。习惯于机关式作为,按照规定的动作、程序开展有条不紊地工作。事事讲程序,处处讲原则,件件讲规程,不敢走“红线”,不敢闯“红灯”,不越雷池半步,不敢突破常规创造性地工作,以致使问题成为了“积案”,工作没有超前性。
面对产生的诸多突出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随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地深入,我们力争做到边学边查边改,做到学改工作两不误,切实在以下方面作进一步努力:
一、切实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领工作,坚定社会主义理论核心体系和理想信念。结合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使自己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地提高学习的质量、理论的水平、专业的素养,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和胆识,发扬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