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登陆英山,标志着英山农机装备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装备结构得到了极大的优化。
2、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服务“三农”进一步优质。
与2003年相比,到2009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净增15452台套,增长103.03%,两户农家就拥有一台套加工机械,使全县农副产品加工实现了机械化;农机耕作达19.5万亩,农机收割达21万亩次;跨区机收达4.5万亩,半喂入收割机驰骋大江南北,英山曾被列入全国跨区机收先进单位。全县的农村运输、脱粒、农田耕作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3、农机制茶水平提高,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
2009年英山茶叶产量达1861万公斤,产值达5.02亿元,英山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为茶叶独占。随着党的惠农强农政策的推出,农机购置补贴的鼓励和支持,2009年全县新增各种茶叶机械3000多台套,茶叶的修剪、采摘、杀青、揉捻、烘干、分级分别实现了机械化,为英山茶叶支柱产业上档次、出品牌具备了物质装备和科技保障。
4、农机监理水平提高,平安农机进一步夯实。
由于自2003年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及相关条例的颁布实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规范到位,2009年全县万台固定机械,千台行走机械特重大事故率为零。平安农机建设深入到各乡镇、行政村,目前,全县已有103个行政村已步入平安农机的建设行列。
5、农机服务水平提高,专业组织进一步形成。
到2009年底,全县已拥有农机专业户5210家,全县涉猎农机行业达4500户,从业人员达225000人;农机科技示范户115户;农机协会已建成5个;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已达3个;农机维修服务网点36个。形成了生产、销售、耕作、收割、培训、维修、服务、安全监管的产业链,搭建了“百家大户,千户从业,万台机械,收入过亿”的大农机框架,专业组织进一步形成,并进一步走向专业化、社会化。
面对农机48年形成的基础和农机化的现状,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征询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局总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活动指导组领导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与会者摆实情、吐真言、讲实话、动真格,查出了制约英山农机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农机部门职能脆弱
按照《农机化促进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和权利,农机的培训、推广、安全监理、农机管理等职责十分明确,编制、财供等保障十分具体,执法主体地位十分鲜明。但在现实中,农机学校只有成教专业学校的资质,而现在校舍陈旧,设施老化,师资力量不足,经费无保障,农机培训无从谈起。农机技术推广站只有人员编制,没有财政供给,到现在空有一块牌子。农机安全监理站只有人员编制,没有财政定供,没有现代化的检测设备,没有应列入的管理对象
本文由: www.gwku.net 免费提供 ,没有开展工作的活动经费,职能有其名无其实,成了一副空架子。二、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
全县11个乡镇服务中心,只有石镇、杨柳、南河有挂牌子的地方,其他均无办公场所。农机服务信息网络不具备,更谈不上为“三农”提供准确、有效的致富信息。农机技术和新型农机具推广既不能及时,更谈不上全面。农机技术培训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市场的需要。农机与农艺,特别是园田化、道路建设配套极不相符,严重地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三、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遗留问题十分严竣
随着市场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