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渠道,提高输转效益。坚持以大中型城市劳动用工密集型企业为目标,通过发展一点,带动一片,逐步形成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基地网络。在进一步巩固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劳务基地的同时,把劳务输转的重点向西北、西南内陆和新兴城市转移,争取在新疆、宁夏、内蒙、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立一批固定的用人基地,尽早占领劳务市场。注重把长期在外务工、影响较好、信誉度强、消息灵通的农民工发展成劳务中介人,发挥其牵线搭桥作用,引导农民工就业。积极培育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协会,鼓励民间资本和劳务公司在我县组建和设立劳务中介机构,允许其收取合理报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全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
二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狠抓技能培训,在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上取得新突破。紧紧抓住“人”这个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把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按照把农村富裕劳动力培养成产业工人的思路,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年末岁首等劳动力大量返乡的有利时机,集中开展建筑建材、服装加工、餐饮服务、汽车驾驶、家政服务、电器修理等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订单培训、校企培训、地企培训和企内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就开展什么样的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全县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要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狠抓平台打造,在提高就地转移水平上取得新突破。统筹处理好农民工组织输出与就地转移的关系,在全力打造劳务基地、提高组织化输转水平的同时,着力挖掘县内用工岗位,促进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洽谈合作,不断满足县内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工需求。要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对今年境内续建、新建项目用工情况进行统计梳理,建立重大项目用工档案,要求建设项目优先考虑使用当地农民工。重视发挥城市建设、村镇扩张、农民新村建设和以旅游为主导的二三产业带动社会就业的功能,靠实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的主体责任,最大程度地安置农民工。按照农村农时特点和产业劳务需求,以社(组)为单位,把家庭劳动力富余、产业规模小的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农村劳务服务队,对产业规模大、劳动力短缺的农户提供有偿劳务帮扶,促进农民工就地转移。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和有资本、技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资金、土地、相关手续办理等方面对返乡农民工进行扶持。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狠抓网络建设,在提高保障服务水平上取得新突破。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夯实劳务基层基础工作,在全县15个乡镇和215个行政村建立劳务输转机构,实现县劳务输转中心与乡、村两级劳务输转机构的联网,形成覆盖城乡、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劳务信息网络。建立全县农民工数据库,定期更新,实现动态管理,准确掌握农民工输转情况;不断拓宽信息传播渠道,通过印制管理手册、制作光盘、互联网发布等方式,及时将农民工信息提供给劳务基地,切实提高输转工作质量水平。认真做好农民工输出管理服务工作,建立从信息采集、实地考察、合同签订、人员选调、组织输出到跟踪管理的一条龙服务体系。输出前,要到用工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做好外出所需各种证件和手续的集中办理,签订劳动合同,选好领头人和组长。输出后,要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就业登记制度,经常走访用工单位征求意见和对劳务人员进行家访,积极主动协调处理劳资纠纷。同时,加强劳务中介组织的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