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县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调查报告
---转变服务方式 拓宽就业渠道
努力促进农民工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农民工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全国7.2亿农村居民中,农民工有2.26亿。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已成为活跃在城乡之间的一支有生力量,带动了资金、技术、观念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流动,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扎实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大力建办劳务基地,多方拓宽输转渠道,竭力做好维权服务,农民工就业工作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仅2009年,全县累计输转农民工6.4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61亿元,人均113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3%。但是,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加工型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就业岗位减少,全国农民工就业形成比较严峻。那么,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民工就业影响有多大?如何有效降低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全县农民工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先后深入有关乡镇和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了调研。
一、当前我县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及特点
今年以来,县上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努力化解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能人带动、服务促动的基本思路,因势利导,多方组织转移,整体工作好于去年同期水平。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输转农民工5.72万人,同比增长24.47%,占年计划任务的83.2%,下剩的1万多农民工大部分是季节工,随着建筑、公路等领域项目的相继开工,这部分人陆续输转,预计4月低前基本能够实现输转任务。整个农民工就业工作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从输出地看,西北地区占大多数。2009年全县向西北地区输出农民工37445人,向东南沿海地区输出16569人;今年已输往宁夏、陕西、新疆等地的农民工约为4.9万人,占全年任务的85.6%,比去年同期增加55.22%;输往东南沿海0.14万人,占输出总数的2.4%,同比减少29.8%。二是从输出工种看,体力劳动者较多。目前输出的农民工中,85%的人劳动技能偏低,没有技术等级证书,71.27%的农民工在建筑、餐饮、矿山、交通运输等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工作。三是从务工效益看,普遍有所下滑。目前输出的农民工中,30岁以下的“两后”青年占40%以上,这部分人大都在技术要求低、劳动强度小的餐饮、保安、保姆和商贸流通等行业就业,工资普遍较低;其中有10.1%的人处于待业状态,未充分就业。另外,劳务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农民工工资普遍下降,经调查,我县建筑行业农民工日工资下降10元左右。
二、当前我县农民工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当前农民工就业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务输转工作有许多有利因素,必须在具体工作中牢牢把握。
一是县域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县上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涉及我县的西平铁路、西长凤高速公路等省列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用工需求进一步增加;县内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特色产业规模扩张,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这些都将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
二是劳务输出的地域优势降低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从输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