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科学发展观 >> 正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动员组织全县广大党员支援抗震救灾,自愿缴纳“特殊党费”44.2万余元。加强远程教育工作,共建成  个远程教育站点,积极探索“支部+基地+远教”、“协会+远教+基地”的学用模式,较好地发挥了远教站点学用功能。

四是人才工作有效突破。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抓好党政、企业、乡土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人才培训办班申报制度,规范和统筹了人才培训工作,整合了培训资源。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选派新提任的科级干部到县信访局担任信访专员,抽调优秀年轻干部参与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教育系统继续广泛开展教师校际交流、山区支教和学习锻炼活动,提高全县教育人才整体素质和资源配置。通过外地挂职、基层锻炼、异岗锻炼,各类人才在不同的岗位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三支一扶”、选拔高校毕业生、选招事业单位干部等方式,面向基层、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开选调(选招)人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引智原则,积极聘请专 家 教授来我县讲学和技术指导,利用留学专家归国服务团、“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活动以及重大项目的实施,引进专家、教授来我县讲学、调研、指导;各企业通过外聘多技术顾问、聘请专家指导等方式,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培养了我县专业人才。

五是自身活力明显增强。近几年来,组织部始终以践行公道正派,打造“六个组工”、树立“四可”形象,建设“三个”之家为目标,切实开展以“讲学习比业务、讲作风比干劲,讲团结比协作,讲奉献比绩效”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坚持从严要求,从政治业务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工作目标考核等方面促提高、强规范、抓落实,推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上新水平,组工干部队伍树新形象。

这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以下四点共识:

一是必须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坚持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组织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配置组织资源,为党的政治路线提供组织保证的重大使命。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必须始终注重树立大局意识,在推进组织工作创新过程中,找准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高度对接、深度融合;必须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来审视和谋划组织工作,真正做到组织工作的目标始终着眼于科学发展、措施始终服务于科学发展、成效始终用科学发展来检验,切实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二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组织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组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组织工作放在实现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中来衡量和检验。不仅要通过夯实组织基础、配好领导班子、选拔优秀人才来造福百姓;还要针对人民群众

本文由: 免费提供 日益增强的政治诉求,更好地尊重民意、集中民智,进一步推进组织工作公开透明,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和监督来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发展。

三是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坚持组织工作的整体协调、改革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组织工作的应有之义。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一定要坚持全面协调,对牵头的工作切实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乡镇学习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
   县水利局领导班子第三批学习实践…
   县信息化办公室领导班子学习实践…
   文化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
   县民政局班子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
   交通局领导班子开展学习实践科学…
   物价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学领导班子存问题分…
   村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
   电力供电企业党委科学发展观分析…
 
校园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总结
浅谈机关党建如何更好地为发展大…
信访局素质教育实施意见
党委书记公司半年领导干部大会上…
县委领导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凭吊张…
县国税局税收征管情况汇报
教师演讲稿集锦与时代同行
机关党总支半年总结及下半年打算
车工实习报告
员工礼仪手册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理论学习中心组工作意见
加强理论学习工作意见
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建设学习型党干部队伍安排意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工作
青少年法制宣传学习工作方案
农民工技能学习工作计划
做好学习实践实施工作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观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