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科学发展观 >> 正文
县水利局领导班子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在深入推进水利改革上下功夫,着力寻求水资源管理、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水利建设与管理、农村水利建设、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管水等方面的新突破,努力实现加快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水利建设新目标。

为此,我们在深入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原则,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全县水利建设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目标是:一是全县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5 万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二是全县20座病险水库基本得到除险加固。三是新建县城城区防洪工程,保护受洪水威胁地区人口5万人。四是新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解困人口10万人。

为保障这些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全县全民动员,开展水利建设大会战。我们也明确提出,要以大力实施**水利科学发展三年计划作为我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实践,在具体工作中贯彻边学边改精神,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加强领导班子自身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领导水利发展的能力。局领导班子是**水利改革与发展的火车头,因此,必须加强班子的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治水管水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引领者、实践者。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局领导班子带头加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修订完善局党组集体学习计划,每月进行一次中心组理论学习,同时,局领导班子成员制订个人自学计划,确保学习时间和效率。在学习内容上,把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与学习水资源、环境、经济、现代科技、法律法规知识等有机结合起来,紧密联系**水利发展实际,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努力做到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提高科学思维、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二是深入调查研究。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发展目标,列出事关**水利发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领导班子成员将牵头,组织专家开展系统性调查研究,努力提升领导班子驾驭现代水利发展的组织领导能力。三是增强落实本领。党组成员按照集体决策、分工负责的原则,把全局工作的重点任务逐项分解到领导班子的每个成员,实行定期检查、汇报交流、年终述职考评,建立组织考核与民主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保证事关全局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要下决心精减会议,精减行政审批环节,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加强深入基层、深入重点工作、深入重点工程抓落实的能力。四是率先廉洁自律。坚持不懈地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干实事、求实效、作表率,带头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恪守局党组作出的廉政承诺,始终保持清正之气。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奢侈浪费,带头与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真正做到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发挥模范表率作用。

   (二)认真抓好防汛抗旱工作,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科普宣教,提高防患意识,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强化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安全度汛。一是继续完善各类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规范各项防汛工作。二是抓好台风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完善台风灾害防御预案,建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县信息化办公室领导班子学习实践…
   文化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
   县民政局班子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
   交通局领导班子开展学习实践科学…
   物价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学领导班子存问题分…
   村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
   电力供电企业党委科学发展观分析…
   组织部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县纪委书记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
 
林业生态建设总结
县长在招商引资动员会上的讲话
半年经济流动现场会讲话
市小企业贷款业务推进会讲话
第十五届中学生篮球赛闭幕词
员工规章制度广告
优秀事业单位法人申报材料
学困生回顾文稿
区工会代表大会讲话
副市长最新安全生产会议讲话
做好水利普查工作意见
水利工程设置管理办法
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方案
田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盐业海水利用情况报告
举行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大会
常委会议传达水利工作精神
农田水利基本发展会议讲话
水利电力部门监察审计部岗位
水利局政治教育交流材料
科学发展观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