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科学发展观 >> 正文
县水利局领导班子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们认为,这些意见建议都是十分中肯和富有建设性的。在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汇总、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经局党组反复讨论研究、综合归纳,认为影响和制约**水利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民生水利保障体系与人民群众的期盼、水利体制机制与促进水利科学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病险水库数量多。全县注册的38座水库工程中,除已完成的8座水库除险加固外,还有20座病险水库有待除险加固,占水库总数65.79%。二是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数量多。全县仍有10万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三是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全县现状总有效灌溉面积2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3.85 %,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四是农村水利管理体制问题突出。国营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虽已基本完成,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职责不明,严重缺乏维修养护投入等问题,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五是主动深入基层调研解困不够。对基层情况了解还不是十分透彻,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提出的政策措施针对性还不是很强,及时提出改革建议不够。六是局属困难单位存在较多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局属困难单位往往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职工工资待遇、医疗养老保险等问题较突出。七是体系建设存在“四个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体系不到位,班子分工不尽合理,职能有所交叉,办事效率还不高;二是职能体系不到位,权责不一致,科室的职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扯皮、推诿和拖拉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责任体系不到位,各单位的目标还不够明确,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局面没有真正形成;四是制度执行体系不到位,近几年,我们虽然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还不够,以制度管事、以规章约人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上述存在问题,有的属于长期积累下来的老问题,有的属于水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有的是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有的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形成的,有的是工作不到位导致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主观上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博大精深,我们必须结合水利实践,全面深入地学习,才能深刻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虽然我们按要求多次认真组织了学习,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还不够全面,还没有真正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全面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联系实际、指导解决水利发展改革的突出问题上还做得不够好,需要进一步下功夫;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上还略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如何科学发展还没有充分思考,研究当前工作多,研究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少,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的水问题研究不深;虽然已经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但治水思路的创新还没有真正通过水利规划创新、投资政策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充分体现出来。

二是推进水利改革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在思想上和工作中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情绪。我们认识到,水利事业要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水利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这几年来,我们也致力于推进水利改革、创新水利管理、拓展水利服务,但总体上力度还不大。特别是在

本文由: 免费提供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水管体制改革等水利重点难点问题上,过去比较习惯按老经验办事,新办法和新举措不多。此外,在加强水利行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农业用水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县信息化办公室领导班子学习实践…
   文化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
   县民政局班子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
   交通局领导班子开展学习实践科学…
   物价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学领导班子存问题分…
   村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
   电力供电企业党委科学发展观分析…
   组织部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县纪委书记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
 
林业生态建设总结
县长在招商引资动员会上的讲话
半年经济流动现场会讲话
市小企业贷款业务推进会讲话
第十五届中学生篮球赛闭幕词
员工规章制度广告
优秀事业单位法人申报材料
学困生回顾文稿
区工会代表大会讲话
副市长最新安全生产会议讲话
做好水利普查工作意见
水利工程设置管理办法
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方案
田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盐业海水利用情况报告
举行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大会
常委会议传达水利工作精神
农田水利基本发展会议讲话
水利电力部门监察审计部岗位
水利局政治教育交流材料
科学发展观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