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青年责任和使命
科学发展观是伟大的理论,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但绝不是空乏的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是跟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科学发展观教会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我们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百年前,国人梁启超写下激情飞扬的《少年中国说》,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慷慨激昂,振奋人心,言辞中表达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而今天的我们这一代青年,如何使自己“智”,如何使自己“富”, 如何使自己“强”,如何使自己“独立”, 如何使自己“自由”,如何使自己“进步”,进而使祖国“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我认为,在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时代,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意义重大。只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要义,才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全面成长成才。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执政者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我们大学生党员的任务,而是我们每个青年的必修课。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认真负责,积极向上,团结合作,敢于超越自我,才能继承和发展党的事业。
二、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要把我们自身的发展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运用到我们个人发展上,就要求我们每个青年大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
从知识结构上来讲,我们应该学有所专,识有所长,但知识的广博更不可忽视,特别是人文知识不可忽视。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所学专业,而忽略其他相关知识的接触。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对此深有感触。在史学学习上,我偏爱中国古代史,可要学好古代史,就要接触中国传统的典籍,而其中很多都是文学作品,比如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要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状况,没有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是无法更深入地做历史研究的。而对于理工科同学来说,必要的大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自身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而要真正做到知识结构合理,博专相兼,就要求我们个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综合发展。
在学习途径上,我们更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安排我们的学习,而不是沿用传统的死学死背,也不应以应试为目的去安排学习,更不应该把课堂学习当作大学个人发展的全部。我很喜爱我们的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这是曾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的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黎锦熙先生1947年为《国立西北师院毕业同学录》的题词:“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知术欲圆,是指在求知识、做学问这类智能活动方面,思想要解放,思路要灵活,方法要多样,活泼生动、触类旁通,如长河落日一般,玲珑剔透、丰满圆润。行旨须直,是指行为举止和生活旨趣要端庄、正直、正派,在为人处事上,要直道而行,如大漠孤烟一般,直立于天地之间,别无旁骛,特立独行,透现出令人起敬的浩然正气。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体现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