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陷阱。因而,在建构自觉理性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时,许多学者将目光转向了提倡“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希一望用东方智慧解决西方悖论。
儒家注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儒家把“天地人”并称为”二才”。《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完美的整体。我们今天也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石,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我们不难看出,“与天地参”的思想是在肯定天道与人道既有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上,强调人只要能领悟自然之理,也就是尽物之性,就可以参与自然界的变化。这不正是破解悖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道吗?
总之,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的行为不但应符合天道的要求,还应以实现天道的要求为己任,体现宇宙大化之流行,强调天道与人道、人与自然的联系与和谐统一,追求天地人的整体和谐、交融与协调,这也是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要旨所在。因此“天人合一”的观念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实现科学发展的理论依据。
三、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扬与扬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夏、商,在《尚书》、《诗经》中就有“民惟邦本”之说。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这一思想进一步得到发扬,并演化成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孔子、老庄、管晏、墨子、孟子诸家都有精辟的论述。在中国历史上,“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始终是重要的政治观念;顺应民意、敬畏民力、施行德政、惠民保民,一直是执政者治国安邦的重要理念。超级秘书网
但是,我们不能把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等同于民本思想。因为封建统治者的民本政治,只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虽然强调“民惟邦本”,在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中有可取之处,但这一思想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其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实现方式与今天的坚持以人为本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充分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的进步因素,把“人”视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民本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扬弃,已经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升华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些崭新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使民本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2]《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3]余谋昌:《可持续发展观与哲学范式的转换》,新视野,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