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科学发展观 >> 正文
解析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新经济;建设

1我国实现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形象和地位不断攀升,其基本经验如下: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根本着眼点。我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设计方案,不搞花架子,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阵风,注重切实效果,有重点、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20世纪80年代,我国紧紧抓住发展乡镇企业这一历史机遇,快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论文百事通进入90年代,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把加快现代化建设与调整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坚持市场化的基本方向,不断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我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市场经济的思想和办法来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设计推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重组作为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以此推进市场化进程,改变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运行效益。

坚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方法,认真处理各种关系,提高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注重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农村和城市、工业和农业、经济和环境等各种关系。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强调环境保护,尤其是近年来重视和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合理利用资源,针对我国实际,注重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本观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社会形成改革进取的良好氛围。20年来,我国基层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许多多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好形式和好经验,全国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及时发现和总结群众实践中创造的典型经验,为群众办实事,妥善处理全局和局部、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努力使各项决策符合群众的利益、意志和愿望,有效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即支持鼓励一些地区发展个体私营及混合所有制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民营经济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竞争力也由此不断增强。

2新经济发展阶段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实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政府坚持邓小平同志改革发展理论,以解放思想为强大武器,从改革创新着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新举措。

2.1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我国要确立竞争的比较优势,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此,我国把引进资本引进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一是加快重点企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加快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同时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医院200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
       200年房管局科学发展观调研汇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金融体制改革…
       研究生教育发展措施
       科学发展观成本控制研究探析
       教育局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探析
       情报学科学发展观研究解析
       高校后勤改革研究探析
       我国科学发展定位水利发展研究分…
       科学发展观调查研究汇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须农村基层干部队…
    采油厂工会总结
    人大党员代表会议讲话
    学江泽民文选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
    学校军训开幕式发言
    红色旅游参观个人领悟
    国税局信息公开报告
    服务型政府建设各项制度
    质监局强化监管教育发展计划
    纠风办推进纠风要点总结
    科学用水转变发展工作方案
    加快科学发展实现富强实施工
    科学跨越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科学发展学习指导意见
    科学技术战略工作方案
    市领导出席科学技术表彰大会
    开创十二五科学建设新局面
    领导推进科学发展新水平
    召开医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大会
    绿色科学与工程高端论坛开幕
    科学发展观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