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科学发展观 >> 正文
研究生教育发展措施

都处于劣势。普通院校学科特色不突出,社会知名度低,竞争力不强,从而制约其学科的科学发展。

2.区域之间发展存在差距。我国研究生教育分析表明,我国区域之间研究生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多数考生愿意报考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院校,区域间办学实力差距在不断拉大。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言,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明显。

(四)研究生教育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整体而言,我国研究生教育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图书文献资料缺乏。由于各大高校专业设置课程不同,缺乏统一的教材参考标准,部分院校专业课教材缺乏,学生上课基本参照老师课件,停留在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做笔记的局面。部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实用性不强,许多图书成为摆设,缺乏较权威的原著、外文参考文献等,更新较慢,严重制约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2.实验室资源有限。由于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依赖于大量的实验,实验室则成为其科学实践的基地。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造成实验室资源短缺,部分高校实验室建设相对较慢,实验设施、器材陈旧,更新较慢,不利于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3.科研经费不足。近年来,我国逐渐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比重,但与发达国家教育投入相比,我国教育投入经费不足,差距较大。高校缺乏支持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的经费,即使有科研经费但数量也有限,覆盖面狭窄。

(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普遍低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潮流。在我国,人才培养相对封闭,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中外合资办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导致我国大量优秀本科生人才外流,为促使优质人才为我国所用,应尽快加快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应该采取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政策符合客观实际,尊重研究生个体差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其次,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订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积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不断提高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最后,通过多种渠道促进企业与高校完美融合,全力打造研究生培养与就业双赢局面,积极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服务平台,增强服务意识。

(二)推进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

1.招生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首先,建立合理有效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体系,在目前研究生初试方案的前提下,丰富研究生复试方案,增加其灵活性、创造性,注重考查考生综合素质,确保研究生入学质量。其次,加强在读研究生的培养,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学术交流,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最后,研究生招生规模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普通高校学科建设应该借鉴名牌院校的先进经验,增强师资力量,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学位点自身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门类。同时,名牌院校学科建设需要优化学科结构,加强重点学科投入,借鉴国外名牌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紧追学术最前沿。

3.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首先,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合理的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科学发展观成本控制研究探析
       教育局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探析
       情报学科学发展观研究解析
       高校后勤改革研究探析
       我国科学发展定位水利发展研究分…
       科学发展观调查研究汇报
       科学发展观调查总汇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做好茶叶产业
       治理商业贿赂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贯…
       做好治理商业贿赂自查汇报的通知
     
    药监宣传信息意见
    科级领导培训班教育开班仪式讲话
    20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年幼儿园后勤保育计划
    市委书记工会会议讲话
    党建是理论和实践的载体
    市领导在民政会议上的发言
    安全生产管理指示
    政协会议讲话
    中学学年学校德育计划
    古镇文化价值的开发与提升研
    师专毕业生教学质量验收工作
    科干部无为责任研究管理制度
    市党委研究节能减排工作
    召开市党委研究金融工作
    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大会讲话
    召开常务会研究生产工作
    研究实施民心工程
    支委会研究预备党员转正会议
    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可行性研
    科学发展观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