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赋予研究生教育全新的发展理念。应从培养质量、培养目标和模式、导师队伍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来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研究生教育;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博弈的实质是依靠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这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成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针对制约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相应对策研究推进研究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制约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因素
(一)研究生扩招带来诸多问题
1.数量与质量缺乏有机协调。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扩招始于1999年,如图1所示,由当时的9.22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7.5万人,增长了5.15倍。研究生扩招导致优质生源不足,入学门槛降低,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由于师资、教学与科研设施等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不利于研究生质量的提高。
2.出现就业难趋势。研究生大规模扩招,毕业生每年持续增加,而工作职位增长则相对有限,导致研究生与本专科等大学生竞争工作职位,在某些方面,本专科大学生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工资较研究生低、容易管理等。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导致工作职位减少,待遇降低,而毕业生人数则逐年增加,给研究生就业带来重重困难。
3.导师资源有限
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使导师指导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有些热门专业或者名望较高的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相对集中,出现一个导师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局面。由于导师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粗放式管理,学术交流和科研指导的资源则相对有限,不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研究生教育培养体制机制滞后
1.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学术型人才,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人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产生脱节,加之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造成研究生资源的相对过剩。
2.培养模式滞后。在目前实际的研究生培养中,大多数研究生从研究方向的确立、学习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和方法,从毕业论文选题立论、资料信息提供、协作指导到评阅答辩,都由导师和主管部门来制定[1]。培养模式固定化、模式化,造成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实践能力有限的局面。
3.体制滞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实行的是校、院两级的管理体制。然而,在具体的培养管理中,往往存在研究生处(院)与二级学院分工不明确、协调不利,出现多头管理,导致工作脱节[2]。此外,我国研究生培养管理还存在“严进宽出”现象,导致许多研究生入学后学习、科研实践积极性不强,出现混文凭现象,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下降。
(三)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差距
1.学科之间发展存在差距。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也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在研究生学科发展过程中,与名牌院校相比,普通院校发展滞后,无论是师资力量、办学经验还是社会知名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