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根据本国国情,巧妙地吸引消化和改造了印度图书馆学情报学,成为“工业化西方国家以外取得独创性理论第一人”[8]。总之,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有益的东西是必要的,盲目照搬他人只会成为“阻碍学科发展的绊索”[25]。
4、对情报学发展的几点认识
4.1当前情报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情报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许多学者都进行过归纳总结[26,3]。笔者认为,目前情报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至今没有形成贯穿其全领域的、自成体系的、严密的基本理论。其客观原因在于情报学通常以社会层面的信息作为研究对象,而社会科学工作者处于研究对象之中,容易失去客观性而陷入主观片面的境地。主观原因则在于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套用观察物质现象的思维定势去观察情报现象,用物质运动规律去解释情报运动过程的规律。
2)研究对象模糊,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能主导情报学研究与发展的核心研究领域。我国早期情报学主要集中于科技情报、文献情报的研究,随后又出现了情报经济热和情报技术热,近年来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又逐渐扩充到整个信息科学领域。研究对象的泛化,使情报学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地位更加模糊。
3)缺乏完备的研究方法。通常认为,属于情报学的专门研究方法只有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分析法,事实上这两种方法的研究对象都针对文献的外部特征而非实质内容。没有建立完备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情报学的学科地位。
4)情报理论与情报实践脱节。我国情报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客观上也影响了情报学的发展。情报学研究中存在的“里热外冷”现象,就是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反映。
5)教师知识结构亟需更新。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力量参差不齐,且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原来图书馆学或其他学科转化而来。情报学的跨学科性,特别是与其联系紧密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跟不上学科发展需要,这也是造成目前情报学教育处于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4.2情报学的发展途径
对于情报学的发展途径及模式,许多学者也进行过有益探索。笔者认为,一门学科能否自立于学科之林,主要看其对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对社会实践所起的作用。在问题研究深度方面,情报学首先要加速形成严密完善的理论体系,必须实现从现象描述或经验体会,上升到提炼理论规律。当务之急是需要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根基的学者,通过富有创见的理性研究,将大量感性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深度,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对相关学科成果的消化吸收来丰富情报学理论内涵,培育学科理论内核以保持情报学的独立性。在情报学的核心研究领域方面,要集中力量在情报理论、情报存储、情报检索、情报技术、情报分析方面实现学科重大突破。在实践方面,要加强与相关学科融合,大力发展学科情报学,为学科专业服务;加强与政府或行业的沟通,为其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通过各种形式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情报学专业教育水平。课程体系改革要把握好“量”和“度”的关系,吸收相关学科成果时要注意保持本学科特色和优势。
4.3情报学的发展方向
情报学会走向何方?面对情报学近年来遭遇的种种挑战,大多数学者都对情报学未来表现出较大的乐观性。严怡民认为,“我们有理由相信,走向21世纪的情报学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27]赖茂生指出,“情报学的前途系于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这一对历史车轮上,努力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