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全部情报学理论融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而“大大改观情报理论建设落后于实践的现状”[23]。
3、情报学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认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情报学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情报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学科贡献。笔者认为,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3.1战略性
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属于一种战略性发展观。战略性发展观是指关于情报学学科发展的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谋划,是对情报学当前与长远、现实与未来的统筹兼顾,是对情报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情报学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特征要求情报学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不断调整和改变自身的发展策略,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
3.2可持续性
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间的发展矛盾,联合国规划署于1980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使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一种长久维持过程的状态,即可持续性。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指在保持情报学与社会、环境、经济、技术、资源、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沿着自身历史发展轨道长期持续地发展。李国秋认为,由于情报学既具备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严格的学科架构,又具有开放的学科研究传统,因此情报学完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7]。
3.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情报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即以情报用户的情报需求和满足作为情报研究和情报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国早期情报学的研究主要以文献为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和情报成为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出现了“技术至上”的倾向。实践证明,以文献、信息、情报或技术为研究对象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情报学的核心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知识及其相关内容成为情报学的研究热点。情报学的研究对象从文献转移到信息再而转向知识,充分体现了情报学学科发展“以人为本”思想的逐步树立,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理性回归和情报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报学要加大对情报用户的结构层次、信息需求、信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信息系统、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都要以信息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开发,实现用户与情报、技术、社会的协调发展。
3.4符合国情
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情报学的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均要符合我国特定的国情环境。朱光亚曾指出:“情报学研究不仅要从理论上探讨和阐述,更重要的还应密切联系情报科学发展现状和我国的实际。”我国情报学研究历来有学习国外的传统,但各国国情差别巨大,要求我们对其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对待。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次要的原因。近年来我国情报学发展遭遇了一些挫折,外因使情报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不利于情报学发展的巨大变化;内因,也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情报学没有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加强自身学科建设,没有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学科发展战略。美国学者哈利?m?克比里奇曾建议成立“发展情报学”,强调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创立有别于西方国家情报体系的情报学[24]。印度的阮冈纳赞没有一味模仿西方模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