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兴果汁、旭康食品、陇新牧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果品保鲜库3600座,贮藏能力达到8.6万吨,建成肉牛交易、生猪交易、果菜批发等农产品市场16个,建成各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331个,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有力地带动了县域农业发展。县把以苹果为主的种植业和以肉牛、生猪为主的养殖业作为主攻方向,提出了人均一头牛、半亩果的奋斗目标。止目前,全县累计新植优质苹果4.3万亩,集中连片千亩以上规模化工程11处;建成养殖小区20个,修建温棚牛舍3844座,饲养量达到19.68万头,收入达到9200万元以上。县按照“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片和产业带。止目前,全县种植洋芋30万亩,扶持发展养殖专业村80多个。全县注册了“盘龙”韭菜等12个蔬菜品牌,蔬菜面积达到2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4亩,设施蔬菜8万亩,年产值达5.8亿元,其收占农民纯收入的41%;全县注册了“鲁班建筑”等4个劳务品牌,发展劳务基地241个,年输转劳务人员10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4亿元左右。三县区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新农住宅亮点凸现。三县新农住宅建设力度都比较大,基本采取以群众自筹为主,政府统一规划,统一配套补助基础设施的办法。县党原乡丁寨—李家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共涉及5个村、40个村民小组,2191户。示范区坚持住宅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按照“建一户小康住宅、修一栋百口圈舍、兴一项致富产业”的思路,采取“控制区域、控制特色、控制红线”的办法,统一倒兑土地,统一设计建设图纸、划拨建设庄基地、协调建设资金、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农宅建设。新建具有民俗建筑风格的小康住宅211户,改建134户,示范区农民小康住宅累计达到667户,占到总户数的30.4%。集中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8个,累计建成温棚猪舍805栋,鸡舍387栋。县西屯乡穆村村在村庄建设上采取“五统一”(统一规划放线、统一地基兑换、统一户型设计、统一质量监管、统一配套设施)、“四自主”(报名自愿、资金自筹、工队自选、价格自定)的办法,完成投资750万元,新建文明生态家园60户,配套了沼气池、节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卫生厕所、自来水,架设输电线路2100米,开通道路3.5公里,完成了村委会、卫生所和农民活动中心工程建设。县也按照高起点定位、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建设的要求,采取整村搬迁,建成了城关镇陈门村、山丹乡车川村、四门镇三衙村等18个新农宅示范区。
(三)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三县坚持从优化机制入手,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县集中建立和完善了八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一是创新组织保障机制。县、乡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增加人员编制,加强工作力量,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协调指导、督查考核、评比表彰等工作,建立了完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体系。二是创新科学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县、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抓总职能,引导成立村民理事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农民群众热情参与,把新农村建设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交给群众,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奠定了群众基础,实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互动。三是创新规划先导机制。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导性工作来抓,结合《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规划设计院专家指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