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县的基本县情
县位于省东部,交界处,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全县共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146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6万人,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7.87万亩。该县属暖温带亚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0.4℃,年均降水555毫米,是一个传统的雨养农业县。,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04.7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7.13%,先后荣获“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生态小康县”等称号。
县位于黄土高原南缘,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辖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居委会,184个行政村,1429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22.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24万人,总面积203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73.51万亩。年平均气温8.6℃,正常年份平均降水量650mm。,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22元,森林覆盖率达到35%,曾两次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县位于省东南部,地处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全县辖6镇9乡,344个村委会,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4.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87万人,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1.95万亩。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6℃,年均降水量500毫米。以蔬菜之乡、玉器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闻名于省内外,享有“中国韭菜之乡”等称誉。,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15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3.9%,是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
二、三县的基本经验
三县均属山区县,境内崇山逶迤,沟壑纵横,田少山多,坡陡路窄,山区面积都在90%以上,制约发展的因素很多,群众收入水平低于我县近一半。三县新农村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和机制,真正呈现出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重点突出、分批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
(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三县均把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来抓。县按照塬区果品、山区草畜、川区果菜的产业布局,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菜、草、畜四大特色产业。果品产业按照“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创品牌”的思路,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培育形成了南北部塬区优质红富士苹果、泾汭河川区优质梨、泾河南北面山特色杂果经济林、加工原料型澳洲青苹四大果带。近三年新建果园8.95万亩,全县果树经济林达到29.98万亩,果品产量18.57万吨;畜牧产业坚持健康养殖为方向,以培育专业村、专业大户和发展集约化养殖小区为重点,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5个,暖棚圈舍1.7万座,建成万头养牛乡9个、养殖大村35个,全县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7.62万头、35.2万口和180.3万只;蔬菜产业坚持果菜间作与扩大复种相结合、设施栽植与大田种植相结合,大力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新建蔬菜拱棚6400座,带动全县种植各类蔬菜12万亩。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县基本实现了人均1亩果,户均1亩菜、2头牛、4口猪的产业发展目标。与此同时,还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泾龙”牌红富士苹果通过国家a级绿色产品认证,荣获中国国际林业产品博览会金奖等6项大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回中”牌蔬菜、“陇新”牌生猪完成了名牌产品商标注册,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围绕特色产业开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建办了